(二十一)

       荪歌:手还是这么好看!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荪歌由衷地祝福。

       韩信,终于要乘风而起了。

       “借军师吉言。”

       “信,谢将军、军师赏识。”

       韩信郑重其事的拜谢。

       ……

       ……

       “还会作诗呦。”韩信一走,项羽就冷着一张脸,阴阳怪气。

       荪歌:……

       幼稚!

       都是一军统帅了,竟还如此幼稚。

       “你放心,我跟他们都是假玩,跟你才是真玩,我和你第一好。”

       项羽的神色缓了几分“假玩还有诗,师父学富五车,文采斐然,出口成章……”

       “我没吃醋!”

       项羽就好似被踩了尾巴的猫,急的跳脚。

       荪歌:她表现的这么明显吗?不就是偷偷摸摸在心里吐槽了两句,这都能被看出来。

       项羽察言观色的本事有长进啊。

       “那诗真的是我抄的。”天地良心,她真没有写诗的本事啊。

       嘴贱!

       还学不会吃一堑长一智。

       欠公子扶苏的诗,欠了一生。

       可是,刚才看见韩信那双如一星在水骤然明亮的眸子时,就蓦地有了一种万籁生山的感触。

       “借军师吉言。”项羽脸上堆着浮夸又虚假的笑,阴阳怪气更深一分。

       荪歌咬牙切齿,凶巴巴的低吼“项羽,别逼我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扇你。”

       项羽轻抬下巴,眉毛一挑“他是希君生羽翼,一化北冥鱼,到我就是要扇我。”

       “借军师吉言。”

       荪歌“呵呵”

       不仅幼稚,还矫揉造作。

       于是,在一个旁人注意不到的拐角,荪歌一巴掌拍在了项羽的脖子上。

       “你二十四岁了,不是四岁!”

       “各地起义军将领,陆陆续续都到了,你心中可有章程?”

       项羽一秒正经“就像师父所说,非我有求于他们。”

       “章邯的数十万刑徒军所向披靡,让乘着大泽乡起义这道风新建立的六国起义军闻风丧胆,不战而降者比比皆是。”

       “章邯就像是架在起义军头顶的一把利剑,更不要说,据可靠消息秦二世命王离调动十余万边防军支援章邯。”

       “师父,我不惧章邯大军,但他们不行。”

       “各地的起义军,高举反旗的确有反秦的志向和心思,但不代表不想趁着浑水摸鱼搏一个锦绣前程。”

       “他们不想败,更不想成为亡魂。”

       荪歌目露赞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统帅。

       不仅仅可以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同时对局势,对人心,都可以有精准的把控,然后因势利导。

       “你可知沛县起义的刘邦身后跟着的都是谁?”荪歌皱着眉,有些疑惑。

       按理说,张良就已经是刘邦的心腹,但她随项羽迎刘邦一行人时,观站位及刘邦的言语神情,刘邦待一人格外亲厚。

       “随刘邦一同入营的,张良,樊哙,还有陈平。”

       “张良祖上乃韩国贵族,据说在投奔景驹时与刘邦相遇,相谈甚欢,转投刘邦。”

       “樊哙是个屠夫,与刘邦素有交情,沾亲带故。”

       “陈平,原是魏国人,但与刘邦一见如故,自刘邦起义后,他就出谋划策,深受刘邦信任。”

       荪歌皱着眉,也没问题啊。

       不论是张良,樊哙,还是陈平,都是刘邦的麾下得力之人。

       但,总觉得哪里不对。

       荪歌的眉头越皱越紧,就好似有什么关键的东西被她忽视了。

       “陈平?”

       陈平!

       荪歌的眼睛一亮“这个陈平有问题。”

       她虽不记得陈平归汉的确切时间,但她记得,鸿门宴后,项羽曾命陈平追回刘邦,以失败告终。

       这最起码说明,鸿门宴时,陈平都应是项羽手底下的人。

       “他只是个名声不显的谋士啊。”项羽也是眉头一皱,说道。

       荪歌也不知该如何跟项羽解释,只能说“张良擅阳谋,运筹帷幄;陈平擅阴谋,以奇制胜。”

       “此二人,都不容小觑。”

       陈平命运轨迹的转变,真的只是偶然吗?

       韩信!

       刘邦想要打天下,单靠谋士,根本无法成事。

       而此时,无论是夏侯婴、樊哙还是周勃,或许都可在群雄纷争时崭露头角奋勇杀敌,但却对不能比拟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

       打天下,打天下,还是离不了打!

       历史上,韩信是在灭秦,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才投到刘邦麾下,也并不受重视,有心离开,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倘若刘邦能早早将韩信招揽,就能大改攻入咸阳后的被动局面。

       “项羽,会盟这几日,命韩信寸步不离保护我。”

       项羽:是他不配了?

       有他在,还有何人能伤师父。

       项羽下意识就想反驳,却看到了荪歌凝重的神色,就多动了动脑子。

       “师父是说,刘邦的人对韩信动了心思,想要招揽?”

       “但,如今的大势,明眼人都知我的势力远盛于他人,韩信有脑子就知道该如何选。”

       荪歌瞥了项羽一眼“那如果刘邦愿以大将军之职招揽呢。”

       “莫要掉以轻心,现在就去给他下军令,让他立刻马上来保护我。”

       “师父,就算没有韩信,我也可以让您住进咸阳宫。”

       在他的队伍里,韩信并非不可替代。

       哪怕师父说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他有自信,绝不会逊色于韩信。

       天下英豪,他必能独领风骚

       “那也不能资敌?”荪歌反驳道。

       “韩信非池中之物,蛟龙入水一飞冲天,若不能为我所用,必是心腹大患。”

       虽说垓下之战,项羽兵败于韩信之手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这也足以说明,韩信的用兵如神。

       后世总结,韩信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式,包阴阳的代表。

       而项羽,则是雷动风举,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

       同一时期,唯有韩信有资格与项羽并称一流。

       项羽眼底浮现出一抹复杂“师父为何从未想过杀了韩信。”

       “此前,他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无寸功,在师父的举荐下,我已提拔他为千人校尉,给了他乘风而起的契机。”

       “他应趁此机会,为他自己正名。”

       “难不成在他寸功未建,寸土未夺时,给予他一人之下的高位才算重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