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刘祈于博县再停留一日,即告别章氏,归往乡地。

       诸葛瑾原本做同行,但念及章氏身体,刘祈与之劝导,才未往之。

       但刘祈亦做承诺,待他赴任,当途径博县,且将弟妹送来,劳章氏多多看待。

       随后数日内,忧心接下来途中,会遇到盗匪,刘祈带着许案、黄三,一直由大道而行。

       终是赶在正月二十,回到了老家盖县。

       看到熟悉的盖县县城,以刘祈所觉,人多了不少,且多非盖县本地之口音。

       很显然,在冀、青、幽等多地,黄巾军叛乱同时,不少流民南下。

       由广宗归家路上,刘祈即有看出。

       乱世之下,普通人莫不想寻以苟活之所。

       若没有应募这件事,刘祈说不定也已准备着,待黄巾之乱初平,以寻机会,带着弟妹,往荆州避难。

       且走在大街上,刘祈还听到自己名字。

       让许案去问询才知,他这数月来,于前线爱护本地乡卒,并救得乡人性命,另于月前,胡轸赏赐的有一些财物,全部未取,托从冀州路过的泰山商人,先一步送回盖县,以为那些阵亡乡人、还有家庭困难之众,以做接济……

       此中一件件事,竟早传回乡邑。

       今乡人闻其名,莫不赞之一声:仁义刘祈!

       “亭长,而今汝乃可是我等盖县大人物了!”

       许案乐呵呵道。

       一旁的黄三,闻听恩人,有如此声名,也是乐开了嘴。

       刘祈摇了摇头:“还是快去寻子初他们罢!

       待寻子初,前去拜望县君后,我等归乡,可是要将那些骨灰,送给乡人。

       此番归来,未能将他们全部活着带回来,诚是我刘祈之过错也!”

       黄三闻此,忙道:“亭长勿要自责,生死有命,此非亭长之过也!

       亭长能救得了黄三,能救得三十来名乡卒,成功归来,此中恩情,早使我等舍命而报。

       反之,如黄乡,去者近百人,归者不过寥寥……”

       论道起生死,人莫不心情沉重。

       在黄三说起黄乡之众,几近全部死于战场,后仅有三人跟着杜乡乡卒一道归来,刘祈不免想起了王尚当日让他捎回来的绝笔信。

       待将眼前事处理完毕,自当去拜见王尚家人。

       说起王尚,不知吴猛如何了?

       ……

       盖县郭内,方真、李展,还有一应乡卒,并未离去,一直等着刘祈。

       在朝廷命令,尚未从郡中下发到县地时,方真等人不知,站在他们面前的刘祈,已是一方主官。

       但刘祈并不介意,给众人分享这个好消息。

       朝中命令,当比他,还先一步离开博县,送往县地。

       此时那令书,说不定就躺在盖县令的案几上。

       许案这个大嘴巴,早先知道,故矜持一些。

       但如方真等亲信,正是发自内心喜悦。

       “恭喜亭长!

       难怪今日一早,王县君,即多次遣人来问,亭长可曾归来?”

       方真这话还没说完,一侧的李展,感叹道:“方君,怕是自今日后,不可再称‘亭长’,当为‘县君’。”

       面见刘祈波澜不惊,李展是越发感觉大半生白活了,说话中,不免多了些感叹。

       其他人闻此,看向刘祈,掩饰不住地崇敬。

       许案和黄三,则各自挠了挠头。

       他们二人一路走来,虽说早知道,然对刘祈这“亭长亭长”叫唤惯了,便也一直这般称呼,而今想来,却有些不妥。

       刘祈即道:“子初,李亭长,还有诸君,莫要如此。

       而今朝廷命令尚未交于我手中,我亦未于当地任上。

       诸君还是叫我‘亭长’可也。

       且于此,左右不过虚名,唯处实事,才当得上‘县君’之称耳!”

       方真面向众人,叹服道:“亭长仁义大度,如市井所传。

       又不好虚名,将来于任上,必有成就。

       二三子,但以亭长所召,将来可来效力乎?”

       “我等愿随亭长!”

       众人纷纷言此。

       刘祈则是苦笑摇了摇头,方真还真好招揽人心,时时不忘将他恩义,加身于乡友身上。

       但以他现在于乡邑中名声,于半年前相比,可是翻天覆地。

       养望养名,即当于实际出发,如于今下,才得人心。

       知晓王彭所召,又见天色不早。

       他没有直往官舍去见,而是让乡卒再多休息一日,他带着方真、许案、黄三、李展,此四人,往市井走了一圈,买了些礼物,直往王彭于官舍外的府舍拜见。

       能当上清水亭亭长,马太公其中恩泽最大,但县令王彭能不欺他年少,接受马太公所举,大加用之,这份恩情,刘祈同样记在心里。

       王彭又是大族子弟,自不会在意礼物贵重。

       而王彭好声名,未免落人口舌,刘祈所持者,也不过是寻常小礼。

       途中,刘祈向方真、李展,讲述诸葛珪为他赐字之事。

       于紧邻盖县的琅琊诸葛氏,谁人不知其中大名?

       方真和李展更加敬仰了。

       而于刘祈坚持下,二人方起称呼刘祈表字。

       一路前行,来到王彭家舍,或因县寺事务繁多,王彭并未归来。

       持名刺向门子说明情况后,这门子见刘祈有些眼熟,又有些耳熟,好奇,且带着敬仰道:“足下可是杜乡刘君?”

       刘祈笑答道:“若是杜乡无第二个刘祈,那正是在下。”

       一听到是县中盛传的仁义君子,即正在眼前,门子小半天没说话,愣在了原地。

       回神过来后,“呀”的一声,忙躬身道:“我家主人有言,若刘君这两日归来,前来拜访,当速请入客舍内!

       还请刘君,及诸君于舍内稍候,小人当速去回禀主人!”

       等刘祈等人来到客舍后,即为仆人所禀。

       王彭长子,年不过十二的王杰,于后宅母亲所言,加上这些时日内,市井之中盛传,他对刘祈好奇不已,便来客舍相候。

       虽说出身官宦世家,但王杰不像其父王彭,沉默寡言。

       在同刘祈等见礼后,正襟危坐于小案,一双灵动大眼,则是个转动不停,不断偷瞄刘祈,似要看出刘祈是否长个三头六臂般。

       这一幕,为刘祈所见,颇觉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