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去年望都之战后,“伟大的军事家兼文臣”冯拯同志突发奇想,建议扼险于制敌之冲,若于保州威虏间依徐鲍两河为阵,即可取胜。

       于是赵恒同志再次加工,下了一道诏书。

       令镇、定、高阳三路兵悉会定州,夹唐河为大阵,量寇远近,出军树栅,寇来,坚守勿逐,俟信宿寇疲,则鸣鼓挑战,勿离队伍,贵持重,而敌骑无以驰突也。又分兵出三路,以六千骑屯威虏军,魏能、白守素、张锐领之;五千骑屯保州,杨延朗、张延禧、李怀岊领之;五千骑屯北平寨,田敏、张凝、石延福领之,以当贼锋。始至,勿与斗,待其气衰,背城挑战,使其奔命不暇。若契丹南越保州与大军遇,则令威虏之师与延朗会,使其腹背受敌,乘便掩杀。若契丹不攻定州,纵轶南侵,则复会北平田敏合势入北界,邀其辎重,令雄、霸、破虏已来互为应援。又命孙全照、王德钧、裴自荣领兵八千屯宁边军,李重贵、赵守伦、张继旻领兵五千屯邢州,扼东西路,敌将遁,则令定州大军与三路骑兵会击之。

       这就是所谓的定州大阵。

       但居然宋九没有作声。

       可能他成了东府宰相,在军务上没有多少发言权吧。

       萧小姐便看到了机会。

       她还看到了许多机会,如河北的兵士战斗力状况,宋九提议,新兵有时候会操蛋的,别看几十万军队。若是有一部分贪生怕死的新兵逃跑,整个军队就可能被他们带得崩溃了。

       因此招来的十几万新兵。要么送到西北,要么送到前线。

       让他们提前感受到战场上的气氛。

       这样一来。就要不停地重新编制,尽管宋九很小心地协助着西府,仍出现大量问题,看上去有些乱。

       再加上几支劲旅一直调到西北去训练,看上去宋军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大。

       望都一战,又给了萧燕燕更多的信心。

       但也是被逼的,即便在历史上,宋仁宗被李元昊弄苦逼了,辽兴宗立即逼宋朝加码。提高岁币,即便宋神宗临终前还说了一句,谁得燕云即拜异姓王,连宋徽宗那样的主还要想收回燕云,不管做得对错。

       史上辽国运气很好,有了西夏牵制着宋朝。

       但现在没有了西夏,宋朝内治上,一个皇帝做得比一个皇帝厉害。若这时候不解决,往后去后人堕落。那就是宋朝的下饭小菜了。

       因此在经过几年持续性试探后,总攻开始。

       非是十万兵马,也非是史上的二十万铁骑,而是三十万铁骑。打着五十万大军的旗号,几乎举国之兵南下。

       这个原因乃是因为现在的宋朝更强一点。

       这才是国与国的战争。

       ……

       前线急报源源不断送到京城,赵恒对大臣们说:“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

       宋九微微一愣,不是说寇准强行将赵恒的龙车推到澶州的吗?

       想到这里,再想到这几年赵恒小心翼翼地治理着这个国家,宋九有些苦笑。他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赵恒先说的,寇准可能随后才敢强行提议,让赵恒去澶州。但这个真相却有意被大家疏忽了,从而成全了寇准。

       毕士安说道:“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即可,必若戎辂亲行,只能驻跸在澶渊遥控指挥,可澶渊城非广,久聚大军,深恐不易,况冬天还远,亲征一事,更望徐图。”

       也就是他也是赞成亲征一派的,然而考虑到澶州城的实际情况,不赞成这时候就亲征。

       寇准说道:“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延缓。”

       王继英说道:“禁卫重兵,多在河北,所宜顺动以壮兵威,仍督诸路进军,临事得以裁制,但不能越过澶渊,陛下亲自进发更要谨重,尤宜缓图,若真的去了澶州,必不可久驻,以防不测。”

       这时候去澶州非是为了鼓励士气,而是为了路程。

       如威虏军到京城二十一程,顺安寨到京城十九程,北平寨到京城十九程,定州十八程。一程就是三十里路。

       但将国家机构搬到澶州,那就节约了一半路程,前线消息能在最快时间送达朝廷,当然也能以更快速度做出决策。

       不过王继英与毕士安所言也有道理,辽国来的可是三十万铁骑,若是赵恒去了澶州兵力少,必被辽国人所乘,来一个斩首行动,甚至还外搭几十名国家重臣,北宋完了。

       因此必须有大量士兵保护,可是澶州城的实际情况,根本就办不到。

       所以赵恒的提议作罢。

       然而宋九与张齐贤对视一眼,到了这时候,赵恒还没有透露口风,大事可成了!

       战斗先在破虏军打响。

       不过先来的仅是一百来人,一个外国大和尚树蕃僧为帅,带着一百几十名辽军抢在前面来打草谷捞便宜的。

       辽国信抑佛教,用和尚为一股小部队的主将倒也无不可。

       然而你这个和尚信的是那门子佛教?难道佛祖教导你主动带着辽军去打宋朝无辜老百姓草谷的?

       破虏军主将是魏能,当然这么多辽军南下,他也感到了空前压力。

       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还没有摸清楚辽人来了多少,便与田敏与杨勋配合,将一百多个辽兵与树蕃僧拿下。

       搞了半天,只有这点人,还是一个野和尚,魏能感到悔气无比。

       不过马上撒气的机会到了,辽军的主力部队渐渐到达。魏能主动出战,这支来的乃是辽军的前锋。甚至连前锋也算不上,不过现在的辽军那怕随便抽出一支兵马。都是以万来计算的,魏能兵力少。渐渐不支,于是往后撤了一点。

       就这一点儿,离北平寨便近了。辽军随后追击,但北平寨田敏也派最强大将,曾经的背嵬四将之一张凝。

       两军再度交手,然而辽军体力渐渐被魏能消耗,忽然张凝杀出。

       这又是一员不亚于魏能的勇将,在他的带领下,北平寨的铁骑几乎如入无人之敌。

       辽军看势不妙。只好后退。

       破虏军不好惹,那就进攻北平寨吧。

       这一回他们更悲催了。

       田敏消失了很长时间,但不是消失,而是去了西北,担负着所有背嵬军的训练工作。只是他们在南河套那个罕有人迹所在,宋朝保密工作做得好,就连寇准到现在还不知道真相呢,况且辽国。

       去年田敏调了回来。

       随着他,还有一系列的调动。不过宋朝官员与将领调动频繁,导致大家根本就没有注意。

       没有背嵬军,有,现在根本不能动。也不在河北。

       但北平寨宋兵也不可小视,并且田敏以北平部署去北平寨赵恒还赐了御剑,听以便宜行事。就是河北主将王超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辽国到达北平寨十里外的蒲阴驻营,准备明天攻打北平寨。

       入夜。忽然外面传出一阵厮杀声。

       田敏来了,张凝来了。

       两人带着手下在三十万辽军中如入无人之地。

       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吃惊地问萧挞凛。今战者谁。

       “所谓田厢使。”

       “彼锋不可当也。”

       然后下令拨营而起,转向了保州。

       可他们又悲催了,保州那同样有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杨六郎。

       甚至第一战还与杨六郎无关,保州外有绿色长城,而且载得更早,现在开始成林了。其实这道绿色长城,也是逼萧燕燕决一胜负的原因。

       一旦绿色长城长起来,那几乎就成了天然的城墙,宋朝进可攻,退可守,甚至财力充足,将这个绿色长城载上易州,以及拒马河北,到时候辽国骑兵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那会花很多钱的,然而宋朝不差钱啊。

       前锋到了绿色长城里。

       树林茂密而又美丽,只是地面有还有许多棘刺,不由让辽军传出一片谩骂声。

       就在这时候,迎头一片箭雨落下来。

       不好,有伏。

       主要在这环境里辽兵有些寒碜,因此还没有摸清楚宋军多少兵马,一个个仓皇逃窜了。结果没有射死多少人,却因为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相互践踏死伤了不少兵士。

       但宋军来了多少人?只有十几人,乃是小校孙密带着十几名斥候打探辽军动静,没想到刚好碰上,环境也不错,那么就射杀吧。正准备将箭射完后借助树林撤走回去禀报,然而看到辽军仓皇逃窜,相互践踏,孙密与他的手下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这是啥与啥啊?

       不久辽军得到真相,恼羞成怒,气势汹汹扑到保州城下。

       杨六郎手中有六千兵,比原来兵力多了。

       直到这时候他也没有得知真相。

       但不妨碍他想好事儿,准备将实力保存起来,最后给辽军迎头痛击。

       于是布置兵力,从容防御,辽军一次次攻破被击败。

       萧燕燕忽然想到那年破虏军那道美丽而妖异的冰墙,得,这是一个善长防御的主,几十万大军坑在这个小城不值。

       当然这几场战役还不能证明什么,主要是辽军不想与这几个小城消耗,那不是三十万辽军南下的用意。况且宋军背后就是坚固的各城池,可攻可守。

       但真实情况呢?

       看看河东草城川。

       这是国与国的战争,当然山后也派出了兵力牵制河东宋军,不让他们援助河北。

       数万铁骑而来,高琼的儿子高继勋带着宋军出战,他也是骑兵,不过数量要少了很多,只有五千人。然而高继勋看着敌人却大笑起来,对军使贾宗说道:“看到了吗,敌虽众,但阵型不整,主将一定是一个庸才,我兵虽少,必胜之。你带人先到山下埋伏,我必将击败来敌,将他们赶到埋伏圈,那时你必勇战,一战而破敌。”

       贾同忽信忽疑地听从了。

       果然高继勋所料,只是一会儿高继勋便将辽军击败,成功地赶到了贾同埋伏地点,寒光岭。

       那一战,寒光岭成了辽军的坟场,宋军前后夹击下,辽军溃不成军,互相践踏,死伤一万多人!

       这也许还不算什么,主战场是在河北。

       然而宋朝还有二位真正的军事家,李继隆,曹玮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