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上邽城外,蜀军大营。

       诸葛亮定定望着街亭捷报,久久沉吟不语。

       一场兽潮过后,加上之前魏军攻山失败的阵亡,五万先锋军仅剩下两万多人,狼狈退后六十里外至陇坻口下寨,等待后续兵马到来。

       马谡胜了,大胜!

       且不费一兵一卒。

       如此战绩,也就比他这个丞相亲自出马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

       孺子可堪大用!

       蜀汉后继有人了!

       放下战报,诸葛亮倍感欣慰。

       或是太过于欣慰,又或是觉得光复汉室有望,他巍颤颤伸出手,擦拭了一下发酸的眼眶。

       手指上一片晶莹湿润。

       一瞬间就觉得,肩上似乎轻快了许多。

       天知道,这万钧托孤重担究竟有多沉!

       先皇才离世四年多,他诸葛亮却苍老了十岁都不止。

       昔日儒相已迟暮,抱残躯、统志锐,兵锋向北。

       食不甘味夜难寐,两鬓华发催。

       这便是今时今日,他诸葛亮的真实写照。

       现在,总算有人可以分担一二了。

       这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

       诸葛亮一时间思绪如潮,百感交集,及想到刘备临终的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顿时摇头失笑不已。

       话说当时听了这话,他心里其实也有点犯嘀咕。

       自马谡领兵前往街亭,这七八日来,他无一日不提心吊胆,无一日不坐卧不宁,唯恐突然收到“街亭大败、马谡全军覆没”的消息。

       其实此次街亭保卫战,他并不赞成马谡领军前往,就是考虑到刘备有识人之明,一生中很少看走眼。

       奈何马谡不惜立下“乞斩全家”的军令状,也要坚决前往街亭,证明自己。

       自从建安十四年(209年)马谡被刘备征辟以来,诸葛亮与马谡相交,至今已近二十年,深知后者秉性。

       严格来说,马谡并不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书呆子,此人自幼熟读兵书,满腹经纶。之前,在两次重要的时间节点,多亏了马谡的锦囊妙计,才使得蜀汉转危为安。

       一是“攻心计”。

       蛮王孟获造反,肆虐南中,在陛下(刘禅)和大臣眼里,不过是小小的骚乱而已,派一个大将征伐平定即可,完全不需要他这个丞相亲自带兵出征。

       可在诸葛亮心里,南蛮依仗地远天险,一直不服从蜀汉政权管理,派大将去征伐的话,纵是南蛮一时战败,内心必定也不服气,极其容易造成反复叛乱的局面。

       如此,后方将永无宁日。

       他认为,南蛮是蜀汉后方的心腹大患,若不一劳永逸解决,将严重影响蜀汉接下来的北伐大计。

       是以,当他虚心请教马谡时,马谡所献上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十六字真言,让他瞬间心神通透,直接感叹马谡“知吾肺腑也!”

       那一次南征,也最终将孟获七擒七纵,彻底收复了南蛮人心,安定后方,从而使蜀汉可以全心全意备战北伐。

       二是“离间计”,让劲敌司马懿被魏国调离西凉并弃用,解除了蜀汉的心头大患。

       曹丕死后,司马懿从幕后走向前台,主动要求到雍凉二州前线训练军队,这令一向从容镇定的诸葛亮大为惊慌,他知道这才是自己的劲敌!有些失措的他当时第一念头是:先起兵讨伐之!

       试想如此一来,岂不是给了司马懿发挥军事实力的好机会?让司马懿的地位更加稳固?

       关键时刻,正是马谡献上了离间计:利用曹睿怀疑猜忌司马懿的心理,密遣人员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流言,伪造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让曹睿见之大惊失色,在群臣建议下,将司马懿调离西凉,解除兵权,也同时解除了蜀汉的燃眉之急,为筹备北伐争取了时间。

       实际上,对于北伐,朝中大多数官员都持悲观和反对态度,认为此举徒劳无功,以弱蜀伐强魏,其实是在逆天而行,除了空耗蜀汉国力,别无益处。

       这种论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但不包括马谡。

       事实上,马谡是极力推崇北伐的,其认为魏国太强,不伐不行。

       若不伐魏,蜀汉便是坐以待毙。

       这观点与诸葛亮不谋而合,所以他将马谡引为知己,委以重任。

       幸运的是,这次他赌对了。

       候在一旁的杨仪见状,纳闷道:“马谡打了胜仗,此乃好事,丞相为何不喜反悲?”

       诸葛亮将自己几乎失控的情绪收敛住,面无表情地看了杨仪一眼,心下暗叹。

       此子,可真就连基本的察言观色能力都没有……难怪常被魏延拿刀怼到痛哭流涕。

       本相这是悲?

       这是喜悦的泪水啊!

       算了算了,大喜的日子……诸葛亮并没有就自己“是悲还是喜”的问题与杨仪多说,而是将战报推了过去。

       杨仪拿起战报,从头至尾仔细阅过后,当场目瞪口呆。

       此前,他只知道马谡在街亭大胜,并不知其中细节。

       现在知道了。

       确实是大胜,未死一兵一卒的大胜!

       马谡居然如此能打?

       简直是孙膑在世,吴起再生。

       为何之前大家都没有发现他这么能打?

       据战报所说,马谡先是分兵两路,一屯山上,一守要道。马谡屯山之兵在前,王平守道之兵在后,双方互为犄角。

       此举,令魏军不能绕过街亭去攻击后方王平的部队。

       接下来,马谡发动士兵,在山顶挖掘天池蓄水,又伐尽南山之木。

       蓄水是防止魏军断了汲水之道,伐木是防止魏军放火烧山。

       这三步安排下来,马谡已然是立于不败之地。

       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扎营山上后,马谡每日使兵士朝山下魏军发起骂战,激怒魏军来攻山。

       为了激怒魏军,兵士所骂之言语……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

       果不其然,魏兵很快就被激怒,自发的发起了攻山之战。

       然后在山腰间阵亡四五千兵士,灰溜溜退了回去。

       而正是山腰间这四五千具无人掩埋的尸体和血腥味,引来了狼群。

       马谡见状灵机一动,令军中驱兽好手张休鸣笛引动更多野兽发狂,聚围街亭。

       魏兵与发狂的兽群激战一夜,阵亡了一万五千多人。

       若非张郃命人将四周的山峰尽皆点燃,吓退了许多野兽。说不定就全军覆没了……

       纵观此役,马谡虑谋深远,计策环环相扣,不但令百战名将张郃束手无策,还能在遇到突发事件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

       此等统帅,岂不正好应了丞相那句“凡为帅着,天地万物皆可为我所用”的终极要义。

       不过,还是稍微有一些美中不足。

       马谡没能趁机给魏军致命一击。

       话说魏兵与兽群激战一夜,伤亡巨大,正是筋疲力尽之时,假如这个时候如果马谡统领大军从山上冲下去……

       魏军全休矣!

       “丞相,这…这…这马谡……”杨仪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说马谡菜吧,人家以弱胜强,不费吹灰之力就胜了张郃。

       说马谡厉害吧,这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摆在面前,居然无动于衷。

       实在是,实在是……

       诸葛亮目视杨仪,似能看透后者心中所想,缓缓挥着扇子,含笑摇头道:

       “马谡非不知把握战机,而是不肯弄险尔。”

       “他太稳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