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歌决定改名。

       她当然不是给自己改名,而是要给皇城改个名字。

       她嫌皇城不好听。

       而且,既然要重建京城,皇城就没资格继续做京城。

       思来想去,要取一个配得上皇城过往身份的名字,且要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最终定名为“西京府”。

       一是因为,皇城位于京城的西边。

       二是因为,好歹这座城池也是“三朝古都”,历经司马斗的北齐,萧成业的北魏,刘氏家族的北梁。

       绝对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古都,半点不夸张。

       所以,只有“西京府”,配得上这座城池的身份和地位。

       萧逸完全没意见。

       衙门上下也都没意见,就算有意见也被压了下去。

       于是乎,在燕云歌来到皇城半个月,挂在城门上的鎏金大字,正式更名为西京府。

       从今以后,此地百姓就是西京府百姓。

       西京府府城,城内城外,就是个大工地。

       城内在修路,城外同样在修路。

       别看这座城池曾经是三朝古都,城内的道路,除开几条贵人们通行的主干道外,其他道路稀烂。

       曾经铺就了青石板的道路,年复一年的碾压,外加污水肆虐。

       那路面,一脚踩下去,污水biu地一下,直接冲上膝盖窝,能将人臭死。

       就这,还算好的。

       有的街道,铺路的青石板不知哪年哪月被谁撬走,路面上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土坑。

       年复一年,道路泥泞不堪,污水排不出去,连乡下小道都不如。

       还有大量的街道,从城池建立那一天开始,就是黄泥铺路。

       天晴,灰尘满天飞舞。

       雨天,一脚下去一脚泥。

       比年久失修的官道,还要令人崩溃。

       燕云歌围着城池巡查了一番,大手一挥,修!

       衙门立马动起来,豪商们也跟着动起来。

       垫资修路,好像没钱赚哦。

       但是豪商们半点不在意。

       他们当然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无名英雄,他们只是清楚,替燕夫人修路不赚钱,但是燕夫人会在其他地方补偿他们。

       比如承包十条街的修路工程,就能拿到一股盐场股份,或是盐业专卖资格。

       过去,燕云歌只有几郡的地盘,盐业和糖业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没道理,如今坐拥把半壁江山却不能赚钱。

       豪商们对燕云歌充满了信心。

       如果信心值满额是一百,豪商对燕云歌地信心值则有两百。

       由她操盘的项目,绝对赚,肯定赚。

       已经有嗅觉敏锐的大商贾,开始在城内大量收购房屋,直接让西京府的房价上了一个台阶。

       弄得很多小民,都在计算自己的房子到底价值几何,要不要卖了重新买一栋?

       城内热闹,城外更胜一筹。

       西京府城外,就是个大工地。

       上万苦力齐齐动工,疏通沟渠,挖掘路基,打围修房屋地基,修缮水利,开垦荒地……

       上万人的大工地,做工的人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

       你瞧,货栈大门口,天天都在招工,天天都在排长队。

       第一批上工,满十天,拿到工钱的民夫,给了所有人一个极好的示范。

       那就是:工钱公道,结算及时,包吃住。

       要说坏处,也有。

       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管理严格。

       什么不准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只能喝烧开的凉白开,不许直接喝冷水……

       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规矩,多如牛毛。

       甚至有人因为打饭不排队,随意插队被扣了一天的工钱,哭了好长时间。

       前车之鉴,一天工钱十文钱,就因为不排队给扣光了,嘤嘤嘤……

       教训犹在眼前,真的没人财大气粗到去挑战规则。

       无论多少坏处,也无法阻挡人们见工的热情。

       招工处,是一日热闹过一日。

       北地小民走上工地后,终于有胆大的流民也混入队伍中,去应征苦力。

       就为了这事,本地人和流民差点发生大规模械斗。

       多亏侍卫营及时赶到维持秩序。

       在本地小民的心目中,燕夫人开的这份工作,独属于本地人,流民没资格。

       所有人都在担心,流民一旦应征,会压低工钱,造成本地人无工可做。

       得知内情后,解决办法简单。

       直接在招工处贴上要求和待遇。

       不分本地小民,亦或是流民,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工价不变。

       并且让书办们拿着大喇叭在工地上宣传,不要和流民对立。

       流民没有工作,挣不到钱,吃不起饭,就会变成乱民。

       眼下,眼看着生活好转,谁也不想有乱民作乱,破坏大好局势吧。

       吴守业下工地做书办,也顺便承担起了书办工作。

       他和工友们闲聊,“官府肯定要接纳一部分流民下工地干活,最多就是分开,大家修不同的路段。

       平日里基本上没机会碰面。而且,官府已经发了通告,工钱不变,同工同酬。招收流民,不会压低大家的工价。”

       “靠不靠谱啊!现在说不压低工价,改明儿招了那群流民,一口气将工钱压低一半,大家还怎么活?”

       工友们忧心忡忡。

       官府的事情,按照经验,总觉着不靠谱。

       朝令夕改又不是第一次。

       今儿是这样,明儿是那样……

       吴守业很理解工友们的想法,“大家就算不相信官府,也该相信燕夫人。

       上次休假,谁去了城里?城里现在也是到处搞修建,又是修路又是建房子,好似有花不完的钱。

       那些商户,都跟着一起赚钱,热闹得不行。我在城里生活了十几年,从来没见过那么热闹的场面。

       我听商人们闲聊,说是当年跟着眼燕夫人一起经营平阳郡的商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名副其实得豪商。

       就连当年跟着燕夫人的小商贩,现在都成了大商贾。

       不仅如此,那些商贾家的孩子,都去了书院读书考学,考科举做官。

       总而言之,跟着燕夫人的那些商人,全都得了好处。

       这回燕夫人来西京府,那些商人都跟着一起来,就是为了帮燕夫人重建京城。

       我就这么和你们说吧,将来,活是干不完的。

       五年,十年到处都需要下苦力的人,大家不愁找不到活干。”

       “吴守业,你没骗我们?将来真有干不完的活?”

       “我骗你们有什么好处,官府又不会给我多开一文钱的工钱。”

       “你的工钱高,活又轻松。正所谓吃谁的饭服谁的管,你帮官府说话,没人怪你。但是你不能哄骗大家。大家都是老乡街坊,这些年一起做工,你可不能昧了良心。”

       “我吴守业要是说瞎话哄骗大家,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那倒不至于。我们就是想求个心安,燕夫人当真要重建京城?前段时间,我听人说这是谣言。”

       吴守业斟酌道:“应该是真的。上面拉了一批人马,听说有上万人,前往京城方向修路,疏通沟渠。

       如果燕夫人不打算重建京城,干什么费那么大的劲,每天的工钱都不是小数目,更别提上万人吃喝花销。”

       “真的吗?”

       “太好了!燕夫人重建京城,肯定需要大量的民夫。果然将来不缺活干。”

       “就算干不了工地,还可以下苦力去开荒。上面说了,开荒亩十取一。只要开荒十亩,就可以拿到一亩的廉租田,子子孙孙一辈辈传下去。你家里人多,一年开荒五十亩都不成问题,两年就能拿到十亩廉租田。”

       “廉租田是什么回事,我怎么没听说过。”

       “这是我知道。二十年前,燕夫人的富贵山庄就是这么操作的。廉租田,顾名思义,田租极为低廉,好像只需缴纳两成租子。”

       “真有这么好?两成租子,外加三成赋税,那自家还可以留五成。”

       一亩田地,如果能留下五成粮食,全家人的口粮基本上就不成问题。

       要知道,通常佃户租赁地主田地,租子至少都是五成,这还是良心价。

       交了租子,又交赋税,剩下两成粮食够吃个屁。

       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保准打饥荒。

       但是,如果能留下五成粮食,省着点吃,完全够一家人一年嚼用。

       一时间,不少人心动不已。

       根植在每个人骨血里面的想法,那就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土地。

       廉租田,只要不败家,基本上就等于是自己家的土地。

       这等事情,真想丢下铁镐,去开荒得了。

       “省省吧,开荒都在山沟沟里面,连个人影子都没有。哪有现在挣钱容易。”

       吴守业告诉大家,“开荒也有工钱拿,只不过没有在工地干活的工钱高。而且,开荒是按照开荒多少算工钱,不是按照天数算工钱。”

       此话一出,有人心动,有人犹豫。

       开荒,意味着要离开繁华的城池,离开热闹的工地,前往人烟稀少的山沟沟,一年也难得出来一次。

       不开荒,就没有自己的土地。

       两难选择啊。

       “不如,大家先忙着挣钱,先将家里的生活改善,再决定要不要去开荒。”

       “说的也是。就算真要去开荒,总不能空着手去。好歹身上也得有几个铜板傍身。”

       “干脆让那帮流民去开荒,免得和我们抢活干。”

       “不错,不错。这个办法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