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坐拥抱宝山而不知,尽跟他这个师爷装穷来着。

       与他们一比,赵三两真他娘穷出血了。

       “这是什么?”

       赵三两随即注意到韩秀才家茅草墙壁上挂着的缩小版大树树根。

       这树根根状茎短,足有成人手臂这么粗,下面一根根细长的根须,形若纺锤,全貌颇有点像人的头,手,足和四肢。

       “这他娘的该不会是人参吧!?”

       赵三两解下放在手掌仔仔细细看了一会,越看脸色越难看。

       穷。

       这东林村真是太穷了。

       连人参都只能用手臂这么粗,居然用不起大腿这么粗的。

       他娘的这根起码好几百年。

       “回赵师爷,这是我相公从山上挖下来的地精,没其他功效”

       “……”

       赵三两算是开了眼界。

       被称为百草之王的人参,居然没有多大功效,那还有什么药材有效。

       “你们家可以的,真的可以”

       赵三两无奈点了点头,然后一本正经道“既然这地精没有其他功效,那本师爷用十斤糙米与你们家换”

       “赵师爷,这话当真?”

       拦下孩子回家拿大闸蟹的中年男人,顿时高兴坏了,连忙招呼自家孩子,兴冲冲跑回去拿人参换米了。

       “这狗东西怎么回事,怎么到了穷苦人家什么都看得上!?”

       正在为穷苦人家发放免费东西的萧二少爷气坏了。

       恶奴。

       这狗东西真是恶奴。

       连穷苦人家的东西都要收刮一些,还有人性吗!?

       畜生就是畜生,不能与人混为一潭。

       “赵师爷,我家有十根,糙米看着给就好”

       听说一根地精能换十斤米,自家婆娘连事都不做了,也跟着跑过来看。

       穿蓝色长衫的男人,有点不好意思的挠挠头,道“这地精不值钱的,您要是喜欢,直接拿回去便是了,您与萧县令能送粮食与衣物给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已经开了大恩”

       “别废话,你是不是打算反悔?”

       赵三两恶狠狠盯着这装穷的傻逼来着。

       他娘的,他拍了公主多少马屁,才换来师爷工作,却还没寻常百姓过的舒坦,赵三两是一肚子委屈一肚子心酸没处述说。

       又是大闸蟹。

       又是手臂粗的人参,这是贱民能享受的吗!?

       “不反悔,不反悔”

       一见到赵三两阴沉着脸,男人主动帮称了糙米。

       然后也不需他吩咐,自家娘们领着孩子欢天喜地的抗了回去。

       “赵师爷你和萧县令与以前的县令不同”

       中年男人感动的对赵三两行了一个礼,道“遂城隔三差五换县令,可从没有哪一个能像您这样的,知道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家中无粮,特意送粮过来,见我们家中孩童众多,不忍我们卖儿卖女,所以想出用地精换粮食的由头”

       说着说着,那满脸皱纹晒的乌黑中年男人,哽咽,道“为的就是让我们觉得这是买卖不是施舍,赵师爷,我们心里暖啊!有您与萧县令在,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对以后的日子也有了盼头,赵师爷,萧县令请收在下一拜”

       “……”

       赵三两真他娘无语了。

       感觉这群刁民在闹着玩,逗他这个二百五师爷一样。

       “请收我们一拜”

       忽然周围用人参和大闸蟹换到粮食的刁民,皆都跪了下来。

       “起来,都起来”

       萧二少爷急忙起身拉起地上跪的百姓,在这样悲天悯人的气氛下,他也是双眼含泪,感动的无法言喻,道“本县令又没做什么,何至于受你们如此大礼”

       “萧县令,让他们跪吧”

       赵三两将萧少爷拉到一边。

       “……”

       这狗东西果然是没有人性的畜生,百姓跪在地上都不去拉一下。

       “在下说几句”

       等百姓跪拜完,赵三两上前一步,对着满院的百姓,道“大家以后见到萧县令,与本师爷只需点个头,问个好便是”

       “这怎么使得”

       “赵师爷这不是没了规矩吗!?”

       “别吵”

       赵三两立马喊了一声,将周围安静下来才道“膝盖是留着拜天,拜地,中跪高堂的,而不是留着跪官的,诸位要记住,我们遂城百姓宁愿站着死,也不能卑躬屈膝活着”

       “我们遂城百姓终于遇到一个好县令”

       “赵师爷也很好”

       “朝廷总算没忘记遂城,派了一个好县令过来,谢陛下”

       “……”

       看着刁民居然向北方行礼,赵三两嘴都气歪了。

       谢个屁陛下。

       她整天好吃好喝,没事还玩个抄家灭族的刺激游戏,日子过的不知道多舒坦。

       苦的也就是赵三两这类连性命不无法保证的奴才而已。

       ……

       名也买了。

       在百姓感激声中,赵三两与萧二少爷在夜幕降临前,踏着穿肠小路慢慢朝县衙走去,不是赵三两不想坐马车,而是泥泞路委实不允许他们奢侈。

       “三两,这东林村真是穷啊,看得本少爷都于心不忍”

       与赵三两肩并肩走的萧二少爷不由的感叹,道“一个东林村就这么穷,其他村子估计也差不多,做个造福百姓的好官真是太不容易”

       “……”

       赵三两可没有萧二少爷悲春伤秋。

       一直低头想着问题。

       东林村依山傍水,山上有人参,河里有大闸蟹,完全可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好生活。

       可为什么都穷的一塌糊涂呢!?

       何况山上有人参,那肯定有其他名贵药草,河里有过斤的大闸蟹,那证明水质肥沃,鱼虾众多。

       但一户两户,家中全没有多少存粮,干着卖儿卖女勾当的人家都有。

       难道这群刁民鱼虾不喜欢吃,就喜欢吃粮食吗!?

       有这么贱吗!?

       转身朝东林村方向看了一眼。

       此刻天边渐黑,东林村只有点点星光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就好像撑着一口气的老人般,即将行将就木。

       “对了,是路”

       赵三两脑海中如星辰闪过,顿时反应过来。

       泥土路的古代,造就了交通不便,得天独厚的资源出不去,需要东西进不来。

       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多走七八十里,要是冬天化冬,路面更让人绝望,不急着赶路,最多走慢一点,但要是碰到旱灾,水患等天灾,这样的路就会变成要了百姓性命的黄泉路。

       加上数不胜数的苛捐杂税,让百姓没有余粮撑到其他地方。

       所以但凡碰到天灾人祸,立马演变成民不聊生,百姓嗷嗷待哺的凄惨场景。

       加上捕鱼工具不行。

       路。

       才是关键。

       只要将路打通,死路也是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