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无奈又亲切的笑着。他心想着,这位老同学,肯定是三分钟热度所以他心里的压力也就放下了。

       回来的路上找到工作的齐林觉得十分欢快,她终于觉得自己同大街上的人一样轻松的喜怒哀乐,不必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别人眼中的体面而装出一副自己就这般懂事的样子。

       从马东那里出来,她觉得平静又满足,不是满足于那个工作机会,而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在离开固有的环境中依然能从社会环境中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点。此时,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都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几年来,在此经历了工作结婚,也算是在此安身立命。以前齐林走在每日都要走过的大街上依然觉得陌生,这里生活还算舒适,交通还算便利,树木还算美好,但高歌依然找不到所谓的归属感,她早就觉得应该反思。当初选择这里安家,只因为工作在此。生活就这样跟着工作走,所以何来的归属感?和这里的人更多的是同事关系,并没有结识能让齐林感觉到有生活气息的人,大部分的日子里匆忙的行走在家和单位之间,无心风景。风景是好的,只是并没有感受到。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上班族都这样。有时候缺乏幸福感,并非幸福太少,而是并没有能力去感知幸福。真正的归属感是一个人熟悉一个城市的气息,不因某人某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气息,这气息里接纳着某人,滋养着某人。某人也舒展、贡献着自己。

       这样说来,城市承载的毕竟太多。刚毕业时,期待城市提供一份工作;工作稳妥了,又期待在这里找一个对象,建立一个家庭;家庭稳定了,又期待城市给予你心灵上归属感。不知道在这钢筋水泥、日新月异的城市,这些要求是不是有点太贪婪了。而这一刻,齐林才发现,人若是心灵得不到该有的充实,再美的风景也无法融入人的身体。若是人们在某个环境中抛开浮躁,取己所需,那么即使是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他也能自得其乐的在自己的位置上重大又舒展的融入环境,既汲取,也奉献。

       齐林自己选的这份工作倒也符合她的心意。

       她和马东也像是老板和员工在和客户谈案子的时候齐林就是员工的身份,也像是合伙人,入伙以后高歌经常蹦出一些鬼点子好多事情俩人一商量比马东一个人时顺利很多,也像是同学,当接到案子,两个人一人一块笔记本,各自忙碌着,绞尽脑汁的尽量写出客户和自己都满意的文案,赶稿子时他俩各自忙着,虽然同在一间办公室里,但一天都可能说不了几句话,这样的时候,他们又像是同学的时候,各自伏案。

       一个月下来了,齐林写的文案总共被启用了一个软文,两条广告语。其他的要么被拒绝,要么还无音讯,一个软文赚了500块,两条广告400,高歌这个月一共为工作室盈利900。而马东为了帮一个大客户作一个营销策划案,零碎的活他都没接。

       齐林伏在每日面对着的工作桌上身子也不起来,抬头望着马东:“马东,900块钱我收到了。另外500我不会收,你也别给,你要是给,那下个月我给你叫一个月外卖。我选择来这里是跟你一样,喜欢这样的工作,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如果我有足够的钱,我也会学你,自己搞一个工作室。那样的话,我可能要承受更糟的状况,现在在你这里我既可以跟你学习又能真枪实战的面对市场,你再跟我客气,就是要撵我走。”齐林说的恳切又实际,但她语气又乐观。

       马东无法拒绝:“好吧,既然你真有决心,那你就这样吧,这行我也干了不长时间,我感觉干的好坏,还得看个人文学素养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主要还得自己悟。那以后咱俩就一起干,志同道合的人真是不容易找呢。谢谢你齐林,你在这里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陪伴。”马东真诚而大方,那笑容里还是不变的羞涩。

       “别别别啊,咱俩被整的这么伤感”,高歌伸了个懒腰站起来,“继续战斗吧,东哥。你的那个大案子快到交案期了吧。这个成了的话,我可真心崇拜你了。加油。”齐林充满斗志的做了个举拳的动作。

       900块钱的工资,说真的齐林心底并不太在意,但她拿不准辛心会怎么想。她打算原来的自己该自己打房贷的部分自己扔要承担起来,好在原来还有点老本,但也没有多少。以后自己还是坐公交来上班吧,把油钱省下来,上学时不都是坐公交吗,齐林安慰着自己。风吹日晒雨淋算什么呢?大自然在晴天之外创造出这样多的天气,人们偏偏要坐在小汽车里与这些自然感受隔绝,用空调调节气温,有个居所已经够了,何必要拒自然于千里之外。

       齐林总是喜欢想这些常人不长想的事情,她觉得有些时候越是简朴越是安心,不曾拥有什么的,也不用担心失去什么,身体和灵魂都有个陋舍可以栖息就好了,何必追求时时刻刻的舒适。身体是越锻炼越结实,灵魂是越磨砺越通透,总是那样舒适,人生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