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承乾现在怎么样了。”东宫丽正殿,长孙皇后为李世民添了一碗饭,忧心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太子才七岁,就要远行八百里,这让做母亲的如何不担忧。

       “放心吧,没事的。”

       李世民接过饭碗,大口的吃起来。去冬的萝卜腌成的酸萝卜,配上一小叠新鲜的折耳根,夏天味苦的时候吃点酸最是下饭。

       一般情况下,李世民也不会让太子轻离京城的,更别说长途跋涉八百里去山南。不过李世民也常想起自己和建成。建成以前一直呆在京中辅佐政务,他一直在外征战,几年时间,太子诸方面都不如他,李世民觉得就是太子呆在京缺少了独挡一面的机会,缺少了真正的历练。

       李超有本事,李世民从不怀疑。李超教导孩子,也很有一套,不是普通儒者那一套。太子在灞上呆的时间不长,但变化却是惊人的。李世民早早定下了太子,就是想要早确定继承人的身份,不想自己的儿子将来也来夺嫡争储。

       既然早立了承乾为太子,李世民就希望承乾能成为最优秀的那个儿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观音婢,朕虽然比李超年长几岁,也比他早生儿育女,但要真说到这教育子女,朕觉得还真不如李超看的透彻。你也别太忧承乾了,跟着李超身边,承乾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把太子教给他,朕放心,总比交给李纲要好。”

       说到李纲,李世民有些不太满意。原来他是看中李纲这人的品性和学问,但现在跟李超一比,李纲做太子老师就有太多不合适之处。不说别的,看看李纲教导过的太子亲王,好几个,结果呢,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如果一个两个还能说是太子问题,可他教的人全没好下场,能说都是太子的问题,这明明就是李纲自己也有问题啊。

       “也不知道承乾现在到了哪里,天气又这么热!”

       “估计到了商州了,现在天气还算好的,都八月了,天气转凉了。你也别太操心了,你看宰相们不也把孩子送去了,好些年纪更小呢。朕本来都想把宽儿恪儿泰儿他们也送去!”

       “把承乾送去臣妾就已经够担心了,青雀还那么小呢。”

       京城。

       李超赴山南上任,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大家甚至都早习惯了李超进进出出了,这位天子第一宠臣,感觉就像是个救火队员。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可哪里又呆不久。

       但有李超过去,基本上总能解决麻烦。李超在陇西呆了段时间,结果拓地八百里,不但把吐谷浑打的求和,还打通了西南丝茶之路,将西南十几个藩内引的内附,大唐疆域向西南扩张上千里。

       李超去朔方,短短时间就收复了朔方,灭了梁师都,让大唐京畿的安全形势大增,免去了长安随时会被突厥人突入城下的危险。

       现在李超又去山南,要去营建新都。李超喊出五年营建好新都,朝中也没有几个人觉得这会是在吹牛。

       李超以往做到过更多不可思议之事。

       “山南的那些士族豪强们,估计会有点麻烦了。”

       “也不会有什么麻烦,李相国谁不知道,手腕通天。”

       “嗯,李相国办事漂亮,总不会让人吃亏的,山南的豪强大族们,我觉得还要走运了,若能搭上李相国的车,那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

       “你们觉得李相国说的明年必有大灾这事,靠谱吗?”

       “当然是靠谱的,连钦天监都说了,明年确实会是大灾之年。”

       “这好好的明年怎么就大灾了呢。”

       “灾年啊,那是劫数啊,朝廷要向天下地主、粮商们和买粮食,这事你们怎么看?”

       “还怎么看,能怎么看。你没见李相国都那般大张旗鼓的第一个出来卖粮了?数万石呢,直接卖了一半多。一点都没打折扣啊,而且好多都还是今夏刚打下来的粮食,其它诸位相国,可也都是把家里过半的粮食拿来卖给官仓了。”

       “看这势头,明年确实会有大灾,要不然,朝廷也不会用这样的法子了。天下富户、地主、粮商们,把一半的粮食拿出来平价卖给朝廷,朝廷这也是用了非常手段啊。”

       “这是强掠,抢劫!”有人不满。

       事情上,朝廷和买粮食的诏令一出,天下不满的人很多。

       平时你和买点其它的商品也就算了,毕竟一般还是分散摊派,富商地主权贵们并不会比百姓多出。

       可是这次,朝廷却是直接冲着他们这些人来的。

       说来也是,除了他们手里有多余的粮食,普通百姓手里又榨的出几粒粮。各地官府的官吏们也上门反复解释,说明了情况的严重性。

       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但说出花来,也是从他们手里和买。

       和买,那就是抢。

       “朝中宰相公侯们全都已经响应诏令,主动上报和买,咱们这些小胳膊小腿,哪拗的过啊。”有些人酸酸的道。他们是既舍不得和买损失,可又无法对抗朝廷。

       “是啊,我们也就发几句牢骚了,我也算看透了,这哪朝哪代都是一样,打仗的时候,缺粮少饷,就要来一个战争税,都是找富户商贾征收,征多少你就得给多少,没价可讲的。遇灾年,官府又要来找我们富户商贾劝捐,这还是要多少就得给多少,没折扣可讲。”

       权贵官僚地主富户商贾们,虽然说有权的有势的有钱的,平时日子不错。但隔三差五的,也一样要被朝廷割羊毛。

       现在朝廷下诏,要和买粮食,他们能拒绝吗?

       当然不能。

       “你们就得了吧,好歹还给你们留了一半多呢,起码每人留了定额之外,超出的也才只和买一半呢。”有人在一边道,“明年真要是有那么大的灾情,如果我们只损失点粮食,这灾情能控制,我们还是应当知足的。真要灾情控制不住,糜烂中原,到时算起来,我们损失的绝不止这么点粮食。”

       “话是这样说,可凭白被和买掉一半粮食,心里总不是味。”

       “你不是也加入了李相国的那个救灾饼项目里嘛,这个项目收益可不小,做好了,到时你家被朝廷和买粮食损失的那些,全都能弥补回来,说不定还能赚的更多呢。”

       “那个救灾饼项目听起来倒是很不错的,但谁又知道最后究竟能不能有这么多收益啊。”

       “这个我是信的,那可是李相国弄的项目,别人的不信,李相国我是绝对信的。”

       “就是,这李相国的金字招牌你不信,你还能信谁!”

       满六千粉丝值可加,vip验证群:11847387,不论哪个渠道网站。

       无条件限制加普通群,207815796。今天白银大盟孤单群里发千元大红包,壕无人性,有空的朋友们可以入群,盟主们土豪们经常发红包,抢到了钱记得给我也打赏几块!(未完待续。

       丹江。

       汉江的支河唐白河的支流,发源于商州西北的秦岭南麓,干流八百里,为汉江最长的支流,流域面积占汉江流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这条河流航运发达,是山南地区重要的黄金水道。但同时洪灾比较频繁,含沙量较多。丹江与关中的灞水之间,还有一条沟通涌道丹霸道,只不过如今失修,这条丹霸道并不好走。

       李超他们是走陆路出蓝田关,进商州,才下了丹江。

       船行在丹江上,很舒适。

       李承乾他们天天在寻找丹鱼,李超却是在考虑更多的问题。

       “丹江真是因丹鱼而名吗?”程处默打着赤脚,坐在船舷,手握着一支钓杆。看样子,他似乎也想捉条丹鱼。

       李超笑笑。

       “所谓丹鱼,其实只是古人的一个传说而已。事实上,丹江真正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大禹的外孙丹朱曾于此治水,为纪念他,后人把这条河称为丹水。亦称丹渊、赤水、粉青江。”

       “没有丹鱼?”程处默扭头,有些遗憾。

       “哪有那么神奇的鱼。”

       崔琰看着妹夫似乎有些心思。“相国在担忧什么?”

       李超在担忧什么?当然是担忧粮食,担忧明年的赈灾大计。现在已经入秋了,天气还在持续干旱,各地的旱情报告雪片一样奏入朝中。李世民每天都派快马把这些消息送给李超一份。

       秋旱不止,丝毫不见雨迹,而且现在已经有的地方上报,开始出现秋蝗了。虽然这些蝗灾还只是小规模的,没有形成大的迁徙群,但一切都在证实李超他们之前推断的情况,局势正在不断的恶化之中。

       形势越来越紧迫了。

       李超很清楚他这次来山南的目的,不是来建新都的,事实上,到了现在,营建新都只是次要的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来负责预防救灾的。

       随着时间推移,灾情就会如洪水一样越来越厉害,若不想办法疏通预防,那到时堵是堵不住的。

       可归根到底,要赈灾,不管什么计划什么手段,有一项是最根本的,那就是粮食。

       没有粮食,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虚的。

       以工代赈也好,还是其它办法都好,都要有足够的粮食才行。

       现在朝廷正想办法从四面八方往中原地区调粮食,但粮食这个东西,很重。古人说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粜。古人的交通技术不行,道路也不通畅,那种出州境的长途粮食运输,非常的艰难。

       时间紧迫,就算周边地区能凑出一些粮食来,但如何把粮食运到灾区都会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眼下,已经进入了秋季,本来秋季河道水就枯浅,加之今年又特别的旱,因此很多河都难以航运,能通船的也会大受影响。等再旱下去,运粮会更难,到了冬天,船都行不了。

       加紧从周边运粮过来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把现在中原地区这里地主大户们手里的粮食,拿一些出来。

       虽然采用和买和接管义仓社仓这样的手段有点严,可眼下的情况不严也不行了。

       大家就好比都是呆在那条河堤下的人,河道高悬,水势越来越急,一旦堤坝溃了,那可就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在这堤下的人,都要遭受灭顶之灾。

       这就好比战争时期,敌人围城了,那么城内的人都必须万众一心,把一切共享,保住城不破才是第一。

       李超现在让朝廷和买,还是先给那些富户地主们设了一个自留额度的,而超过额度的也才只和买一半而已。

       但如果到时事情真到了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李超也保留进一步向富户们和买或者借粮的计划。

       不过李超也知道,跟这些地方上的大户地主们和买粮食,可不会容易的。

       哪怕京城的宰相公侯们,第一时间响应了,但到了地方上,地方上的豪强们会不会配合?这是两码事。

       就算是大敌当前的时候,都有人通敌卖国呢,何况只是灾情,有的是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

       “老师原来是在担心地方上的那些地主豪强们不肯交粮?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到时调集地方上的府兵、衙役,直接上门拉粮,谁敢不交,哼!”程处默觉得这事情很简单。

       皇帝都下了诏书,连京中的那些宰相公侯都配合了,地方上的这些地主豪强,他们敢抵抗?

       “处默啊,你别太乐观,京城是京城,地方是地方。京中的公侯们响应配合,可不代表地方上的人也会配合。你也别说什么强逼硬夺,这种事情完全用强是行不通的。”

       本来现在形势就不好,万一你再弄出一个官逼民反,那岂不更是乱上添乱?

       急也急不来,得讲究策略。

       毕竟,想要让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有觉悟,那是不可能的,越是地方上的地主土豪,越发的只有家没有国。

       得想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拿出粮食来。

       “要不,咱们让朝廷叫这些地主们纳粟授爵?”李感在一边出了一个主意。

       纳粟授爵,这不是什么稀奇事情,早在汉代时那就是有的。

       反正意思就是一个,出粮食出钱买爵位。这和纳铜赎罪一样,纳铜赎罪就是交铜抵罪。

       反正,这都是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准备的。普通人也没钱买官买爵,更没有钱交钱免罪。

       官是国之公器,当然不能随便的买卖。毕竟官职是国家管理天下的,随便拿钱买官,这还不得让他们管的乱套。

       爵位有特权,一般尊贵有特权但不管事,因此更多的情况下,还都是卖爵而不是卖官。大唐如今的爵位,倒没有以前值钱了。

       如今大唐爵位有世袭罔替,有降等世袭,还有终身爵位,既有实封爵位也有虚封爵位,但不管哪一种,都不如从前了。

       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名头还是很响的,实际好处不如从前。

       一是实封爵位也没有采邑和封丁了,都是换算成边疆的田地,一个实封课丁换十亩地。一户实封换五十亩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