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话是这么说,真到无法权衡利弊时,想断又哪那么容易?

       再难,还是得断。

       与其未来出现一个强劲对手,还不如现在先稳定一个实力雄厚的盟友。

       变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李家明,也难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允许CBS、ABC等数家媒体进入他的课堂,与学生们一起听课。依然是一成不变的寸头、T恤、牛仔裤、运动鞋,当上了世界首富的李家明与以前相比没什么两样,讲完课后坐在第一排的课桌上侃侃而谈,只是他允许学生提问却不允许记者发问。

       这是个追求个性的时代,首富的帽子足以随时获得所需要的关注度。既然如此,那便不必对媒体过于客气,有时候摆一摆架子,反而更能获得那些记者的尊重。

       “Ok,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拒绝媒体采访?原因很简单,我需要更为冷静、平和的心态去思考未来,思考汉华的战略方向。如果我经常接受媒体采访、经常发表演讲,我不认为自己不会膨胀、不会沉迷于聚光灯下的风光。”

       解释完,李家明示意自己的学生可以去收钱了。他自己带的博士生、以及来蹭课的博士生们大部分需要打工,既然记者没有获准提问,他们便可以有偿服务。

       虽然这是学生们跟李家明开的玩笑,但这种玩笑提议被他同意了,也让记者们哭笑不得地接受了。在课堂上变相接受采访,且让在读的博士赚劳务费,这本身就是新闻,没新闻尚且要创造新闻的记者们为什么不同意?价格又不是很高,200美元一个问题,提十个问题都不够他们跑一趟的消费。

       当然,小纸条上的问题不是每个都回答的,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商业机密的问题。李家明回答的问题都是选择性的、可以说的,或者是一些玄之又玄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司法部对汉华的调查?

       正常又无必要的调查,汉华上市之后虽然总部还在北平,但美资股权比例达到了52.87%,董事会成员里有2/3是美籍,员工的美籍比例也高达61.89%。”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又很不好回答,提问题的记者也够刁的,琢磨透了李家明的心理,知道他在课堂上不会回避任何问题。

       “Jerry与我事先商量过,想获得我的资金支持。Yahoo发展到现在遇到了瓶颈,必须向实体领域拓展,也就是为进入物联网的时代作准备。

       事实上,如果Yahoo收购成功,对汉华不一定是好事,两者的优势互补后,很可能在诸多领域对汉华构成威胁。大家不要以为汉华在Yahoo董事局里有席位,便能施加压力和影响,我们都是上市公司,即使我们个人威望再高,都要服从资本的意志。

       然而,我考虑再三后同意了,个人给予了Jerry足够的资金支持。原因很简单,我认为时代变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竞赛;我承认在具体经营的战术层面上,竞争依然会长久存在,但最终决定公司命运的将是用户的选择,而不是管理、营销、以及对对手的围剿、扼杀。”

       虚伪!记者们的第一反应,但是China明很虚伪,在巧言令色地回避问题。

       可这些听起来很虚伪的话,李家明却并不觉得,相反他还认为在战略层面上而言,用竞而不争这个词更为精准。记者们也确实觉得李家明的言论很虚伪,可他们没有直接提问权,有提问权的学生却认同。他们还未真正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哪见过那些无所不用其极的竞争手段?

       在这些学了一肚子理论的学生看来,他们的教授李家明说得很对。在法制健全的社会里,一个公司的兴旺与衰亡,都取决于公司本身的因素,那种靠扼杀对手式的竞争模式能扼杀得了一个对手,能扼杀得了所有潜在的敌人?

       李家明也不在乎这些记者回去后,如何报道、加工。事实上,到了他今天这个层次,即使他再坦诚也会被媒体、民众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时代变了,这是个互联网时代下的‘去权威’时代。传统媒体仍然有话语权,但作为个体的人也拥有了话语权,要命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或者不想拥有独立思考能力,都在选择相信他想相信的言论或真相,而那些想让别人听他说的人则会不遗余力地说。

       因此,这个世界将不再有机密,再机密的事情也会被那些想让别人听他说的人爆出来。内幕爆多了,也就会人至察则无徒,也便不会再有品德高洁之人。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不必去争辩,不必强求所有的人都相信、认同你,事实上你也做不到。自己要做的事,只是坚守你的本心,不为外物所动。

       因此,能击败你的只会是你自己,绝不会是你的对手。这话听着象心灵鸡汤,却是真正的至理名言,若认为它是心灵鸡汤,它便真的是心灵鸡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