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

       日本的真正中心,而今已经是长崎了。

       长崎总督,江阴侯吴高也接到了朝廷传令,让他到南京参加会议。

       而今的局面,让吴高有些无奈。

       当初,如果他跟随何夕,或许他而今的地位,与现在大不一般。特别是连哈刺不花位都在他之上了。

       只是,很多事情,后悔是没有用的。

       开战之初,吴高是很担心***的存亡的。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有一些犹豫,最后权衡利弊之下,选择了最安稳的选项,那就是坐镇日本,坐观成败。

       吴高在这一场大战之中的所做所为,几乎是北京方面的沐春。

       如果形势倒转,北京败亡,吴高的行为大概与沐春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而今想想当初的选择,吴高也谈不上后悔。只是有些怅然而已。

       战事数年,不知道多少开国功勋之后,灰飞烟灭,傅家就是典型。今后还有很多家族,会一步步的从权力中心退了下去。

       吴高当初的做法注定了,在这一场盛宴之中,并不能瓜分太多权力。但是他好歹也是北京方面的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坐镇日本这几年,在供应北京金银,硝石铜矿,方面可从来没有短缺过了。..

       可以说,北京方面大战,大部分时候打的都是日本的硝石。

       吴高不会被朝廷当成外臣。

       不过,想要更进一步,在这一场大洗牌之中,保持家门不坠。吴高就要好好的想想办法了。

       来弥补之前的问题。

       只是他很明白,这一去京师,长崎这里就回不来了。

       别人或许没有感觉,但是吴高却品出来一些味道。这一次大会,带着几分削藩的意味。

       并不是,真有割据才有藩镇。而是大明朝廷内部的山头。

       在治国上,何夕已经有其中三味了。既不能让下面没有山头,如果是下面铁板一块,说明上面可以换人了。这种情况说明了。上层对下层完全失控。

       毕竟,大多数时候,派系无限可分,才是正常状态。

       但是对于山头,也必须压制。将内耗降低在一定程度之中。

       这几年,征战为先,吴高在东洋有着很多特权。就好像沐春在云南也有很多特权一样。这并不是孤立。而是普遍现象。

       大战为先,只要不耽搁大战。很多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而今军中更是形成了,降臣派,南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与海军这样的派系。

       何夕大概要将所有派系打乱。

       吴高自然也不可能回到长崎。大明朝廷对东洋四国的态度,也会有一些改变。就好像朝廷与燕国之间,需要重新找到大家都满意的平衡点一样。

       吴高想来想去,也找到他未来在朝廷立足的根基所在,那就是他与东洋四王的良好关系。

       今后,藩王将是大明生态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洪武年间,这个还不明显。因为,藩王们与皇帝是父子关系。藩王们是能与皇帝直接沟通的。在朱元璋驾崩之后,这种新生态就应该出现。

       只是,局面还是不一样的。

       南北之战的爆发,让大部分藩王处于观望状态。而今大明定于一。是时候建立起新的藩属关系了。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明与各地藩王一定会共处的。而大明与藩王之间一些问题,也是需要沟通协调的。

       朝廷与藩王之间,直接对话的可能性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朝廷与藩王之间直接谈,很容易谈崩。一旦谈崩,双方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所以,这时候

       政治掮客就有出现的余地了。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有家族化的趋势。也就是某人负责对某国的外交,他的子孙一直在这职位上。就是因为,有些人脉什么的,只能个人传承。公与私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很多事情,别人去,是做不成的。但是这一家子的人去做,却能做成的。

       在大一统王朝之后,中央朝廷对外,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外交,因为周围很难有同体量的国家,让中国平等相待。

       而今藩王出现,藩王与中枢之间的交易,也很难说是外交。

       但是依旧有一些外交特点了。

       吴高之所以能在这里任职,不就是他与湘王的特殊关系,能够安抚湘王。吴高手中兵马不多,大多还是附从军,一旦东洋四王发难,高丽很有可能就不是北京所有了。

       而且,南北征战时期,南京方面,并不是没有派人策反东洋四王。

       都让吴高给化解了。

       一方面是,东洋四王对战场形势,是有自己的判断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吴高用个人信用的担保。

       也就是,东洋四王相信的不是北京朝廷,而是湘王大舅哥,江阴侯吴家的担保。

       同样的这样的情况,也给吴高一些契机。

       让他在中枢,可以代替东洋四王,与朝廷谈条件。而且在领会朝廷意图之后,也可以代表朝廷与东洋四王谈条件。

       只要东洋四王不出什么问题。那么吴家在上层社会总是有一席之地的。当然了,同样也有风险,如果那一天,大明朝廷想要灭了东洋四王。

       那么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江阴侯吴家。

       不过,吴高现在是看不到这个风险的。同时,吴高仅仅是将这一件事情,作为家族的保底而已。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样子,吴家都不会成为朝廷的富贵闲人。

       总是有一口饭吃的。但是想要吃更多,就要做其他事情了。

       吴高首先要做的,立即去南京,将自己身上开国功臣之后的身份,洗白为隆武平乱功臣。

       因为今后,洪武开国功臣是明日黄花。如果吴高身上,还有这个标签。今后的前程并不是太好。

       所以吴高这一次不仅仅要去南京。还要想东洋四王都忽悠到南京,并且,要让东洋四王在定国是会上,为隆武大唱赞歌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