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脸色阴沉如水,看着萧关城。心中暗道:“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

       耿炳文自然不是为了萧关。

       他不可能知道梅殷反叛,也不可能知道梅殷将心思放在萧关上面。

       不过,关中对外或许有很多小路,但是方便大军进攻的地方,也就那几个,萧关是其中之一,也是历来大战所在之地。

       耿炳文自然知道萧关重要。

       西北有事,关中从萧关出最容易。

       耿炳文这一次出来,本来就是为了宁夏战事。

       而今开战这么长时间了。耿炳文才带领大军来到这里,已经算慢了。

       其实如果按照耿炳文的想法,在他知道宁夏开战第一时间就要想办法支援。

       无他,无宁夏甘肃则关中为战场。

       无数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耿炳文受命守关中,自然要为大局着想。竭尽全力为大明着想。只是很多事情,并不是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

       是的。耿炳文资历地位乃至对关中军队的影响力都在宋晟之上。宋晟榆林战败,更是无力反抗。甚至可以说宋晟之前还是耿炳文的属下。

       耿炳文代替宋晟,宋晟是断然不能反抗的。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宋晟即便自己愿意,跟随宋晟的将士,宋晟自己班底就愿意了。人事斗争从来是不分对错的。耿炳文过来,他不安排提拔自己的人。很多事情想做是不能做的。宋晟如果不为自己的人出头,将来宋晟再想用人,就没有跟随了。

       所以,不管宋晟愿意不愿意,耿炳文想与不想。他们之间都要一些摩擦。

       即便宋晟与耿炳文之间关系够好,彼此之间,能够适当沟通,减少摩擦。但也仅仅是减少了。不要说,镇守陕西这样的重要的官职,就是一个县令之间的交接,也是需要时间的与磨合的。

       耿炳文为此耽搁了时间,是很自然的。

       甚至可以说,耿炳文已经够快了。

       但是相对于变化莫测的战局,但却太慢了。

       慢到了,一步失利,步步失利。

       耿炳文不担心萧关。当他了解梅殷所部的构成之后,耿炳文就不担心了。

       在耿炳文看来,而今天下军队,分为数等,第一等就是新军,不管是北京的新军,还是南京的新军。全部的火器军队,并装备相当数量的火炮。这样的军队,北京号称六十万,但是耿炳文看来,大概只有四五十万,因为虽然北军编练得早,但是并不代表,全部编练完了,十二个军的编制太大了。

       而南京有十几万。而今还在迅速增加之中,特别徐州铁厂建立之后,就近补充了相当数量的火器。

       增加了编练速度。

       第二等,就是半火器军队。

       就是在增加了相当数量的火器,冷兵器与热兵器掺杂的军队。远程用火器,近战肉搏。这些军队,就是南军大多数军队。还有北军其他军队。

       第三等,就纯粹的冷兵器军队。或许有一些火器作为点缀,但是本质上,火器并不是作战的主力。

       甚至可以说,能用军队在作战之中火器数量的多少,来区分战斗力。

       虽然不是太准确的。但是大差不差。

       而梅殷所部,根基上是西宁军。西宁卫加上附近几个千户所的军队。还有一些土司的军队,总兵力不过一万多余,梅殷一路上收降了一些军队。但是西北本身的火器数量就少。

       梅殷军队本质上是洪武时代的明军。

       不在南北交锋核心地

       区,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了。

       耿炳文对于拿下萧关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时间,他出兵可不是为了萧关。是为了支援宁夏之战,是为了保全西北。

       即便是不能完全保全,也要守住一二要地,不能任北军横行。

       到时候,北军就不是从一个方向对关中造成压力了。

       这是耿炳文所不希望看见的。

       而今萧关梗阻,如果浪费时间太长的话,那么耿炳文的想法,也就先泡汤了。

       耿炳文一挥手,大军汹涌而上。

       萧关城头,更是炮火连连。

       虽然说萧关更多是防御西北方面,对东南防御并不多。但是萧关这样重要的地方,火器自然不少。耿炳文想要拿下,并不是那么容易了。

       萧关之战,

       一连打了三日。

       在耿炳文的指挥之下,大军分成十二个批次,昼夜不停。

       虽然打得尸山血海,但是打到了梅殷的三寸之上。耿炳文对于守城太熟悉,太明白了。正因为如此,太知道梅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萧关作为险关,虽然是防西北胜过防东南,但并不代表,对于东南方向就没有一点防御能力。最少比起寻常关卡,要是胜过很多的。

       再加上相当数量的火器,守城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耿炳文的人数优势是发挥不出来的。

       但是日夜不停,耿炳文麾下人手多。分开批次也足够攻城,而梅殷所部最多万余。这万余人马守城固然是够的。但是面对耿炳文,日夜不停地进攻,却实在难以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将人数优势发挥出来。

       更人数优势,也是耿炳文唯一的依仗。

       毕竟他是出关支援宁夏,也没有想要打一场攻城战。

       虽然带了一些火炮,但是都是轻便的。根本不足以摧毁城墙。而临时打造工程器械,或者,将后方的重炮运输过来,都需要时间。

       而耿炳文恰恰缺少的就是时间。

       这样一来,萧关城下尸体一层又一层,甚至来不及收尸。毕竟,收尸也是需要时间的,等于给萧关城头喘息之机。

       三日血战之后。

       梅殷满目血丝,精神亢奋之极。他几乎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他的精神亢奋之极,但是实际上尸体却疲惫到了极点。

       即便梅殷占据地利,三日血战之下,梅殷所部折算过半。已经到了难以维系了。

       不是打不下去了。

       而梅殷的控制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如果梅殷在西宁卫数年,西宁卫上上下下都得梅殷的恩遇,否则早就崩溃。毕竟军队承受极大伤亡而不崩溃的能力,最能考验将领的能力。

       而今已经是梅殷的极限了。

       梅殷长叹一声,心中暗道:“罢罢罢。是我太贪心了。只希望我本钱折损这么多,不知道还能有多少地位。”

       梅殷担心自己画蛇添足,原本的国公之位,这个时候很有可能飞了。

       这让梅殷忐忑之极。

       只是不管怎么想,他已经没有选择了。再不撤退,再打下去,不要说地位了,就是性命也无法保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