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显的使臣不仅仅想要见何夕,还想要见朱雄英。

       丁显给何夕写的书信之中,很客气的将何夕称为老师。并说自己在南京这些年严格按照老师的教诲了,做了很多事情了。

       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丁显是何夕派到南京的卧底的。

       不过,丁显的确很聪明。

       他猜到了很多事情,是何夕想做,而不愿意做的事情,无他,怕脏了自己的手。

       一场改革,本质上就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新的分配方式,一定是好过旧的分配方式。但是问题是,旧分配方式之中获得利益的人,实在太根深蒂固了。而且何夕也很明白,这些人乃至家族的底蕴还在,即便何夕再怎么打压。将来还会有一些人适应了新的生存方式之后,很快又再次站在社会的中上层的。

       这就很烦恼。

       他不下狠手,是很难将这些反对势力压下去的。但是他下了狠手,很多事情就从公事转变成了私仇了。白白给自己搞出很多反对者。

       纵然朱元璋是何等雄才大略,但是因为得罪了何些人,后来被黑成了什么样子。

       而且,中国的文明传承,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执掌于士大夫体系之内的。即便何夕自己的弟子们,他们本身也算是士大夫集团之中的一员。

       事情做绝,很多事情很麻烦的。

       当然了,成大事不拘小节。兰芝当门,不得不除。何夕不是不敢下狠手。但是而今丁显代替他将这些事情给做了。

       何夕内心之中,其实也很高兴的。

       将来他可以在丁显做的事情上,进行有选择的***就行了。什么叫有选择的***,愿意支持何夕,支持新学术的。何夕就给***,不支持。

       那就看不见丁显当初做的冤假错案就行了。

       只是可惜了。

       不管怎么样?何夕都没有位置给丁显。

       一来,丁显自己将自己的人品给败坏完了。用丁显,将来不怕被丁显反咬一口啊。

       朱允炆用丁显,是因为他登基之后,自己的班底很少,不得不选中了丁显。但是何夕与朱允炆不一样,何夕一步步从辽东到而今,背后有一大批人,杨士奇,铁铉,等数人都有首辅之才。

       如果不进行改革的话,这些人随便一个,上来就能坐稳首辅之位,丁显所谓的才华,在何夕这里根本不够看。

       其实何夕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平衡自己内部的力量。

       越到上层,位置越少,何夕给谁不给谁都是问题。哪里还有位置给丁显。

       二来,丁显的名声也坏了。

       大军拿下南京之后,如果想迅速收复南京人心最好的办法,不是别的。那就是借丁显的人头一用。

       在何夕看来,这就是丁显最大的用处了。

       只是丁显自己还不知道。

       很快,丁显使臣送到朱雄英哪里的书信,也被朱雄英批了一行字,转首辅,看这办。

       何夕拿来一看,却见丁显在上面对朱雄英的进行了一系列有深度的剖析。

       说的不是别的。就是朱雄英的处境。

       丁显先是大言恐吓,说何夕必然篡位。新法之中本来就没有皇帝存身之处。并为朱雄英出谋划策。就是让朱雄英受降南京群臣。

       他代表南京群臣会忠心于朱雄英。

       与何夕坚决的做斗争。

       云云。

       朱雄英在这一封书信之中批了一行小字,是否当初也是如此对朱允炆说的。

       让人啼笑皆非。

       朱雄英对丁显也是深恶痛绝的。

       作为皇帝,最喜欢的自然是忠臣了。那么这个忠臣并不是自己的忠臣。同样的问题,丁显在南京的所做所为,朱雄英也都知道。

       他固然高兴,朱允炆居然用这样的人。但是,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大臣们之中有丁显这样的人。

       至于丁显所言的东西,朱雄英不是不相信。

       而是他比丁显更清楚他与何夕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和则两利。分则两弊。说得就是他们两人。

       联合在一起,大家都好。

       如果闹翻了,不管对何夕还是朱雄英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正因为如此,朱雄英与何夕的斗争,其实是很克制的。

       丁显有几分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如果丁显不说这些人,说不定,朱雄英还要考虑一下,但是他说了这些,那就是一点也不需要考虑了。原因很简单。

       比起,朱雄英与何夕之间的关系稳定与互信,区区丁显算不了什么。

       这一封书信,虽然是丁显想了很多办法,才通过相对机密的途径到了朱雄英手中。但是想让何夕不知道,却有一些想多了。

       或许,何夕现在不知道,但是将来终究有一天会知道的。

       到时候双方本来就薄弱的信任感,就会增加新的裂缝。与其那个样子,不如果现在就开诚布公。让何夕去安排。

       丁显这一路走来,似乎每一步都选择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项,无视任何的规则。不被任何道德,法律,或者其他的东西所束缚。但是一步步的将自己的路给走死了。

       甚至而今也是如此。

       何夕虽然在心中对丁显判了死刑。但是这并不是一定的。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的。但是,朱雄英已经将这一封书信转过来了。让何夕看着办。

       何夕只能看着办了。

       怎么办?

       不仅仅要考虑,何夕原本的想法,还有朱雄英的想法。

       何夕只能派人立即过长江,给纪纲一个任务。那就是想办法,要丁显的项上人头。

       而且要快。

       原本何夕看来,丁显什么时候死都不重要。但是他现在必须要给朱雄英回应。朱雄英将这一封书信转给他的,本身代表了对何夕的一种信任。

       何夕立即将丁显的人头送过去,也是回应君臣之间的信任。

       只是,而今南京虽然人心惶惶,但是到底政治秩序还没有崩溃,丁显到底是首辅,并不是那么容易杀的。

       这个时候,江北的最后一战,扬州之战要打响了。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