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抛开事实不谈,惹昌平君不喜,他就一点儿错都没有吗?

       他不仅有错,还大错特错。

       就是他拍马屁的功夫不到位。

       “大王,昌平君到。”

       这一次,嬴政并没有埋首于竹简之中。

       身着一身玄色衣袍,端坐着,眸光专注又坚毅。

       荪歌踏入大殿,寥寥火盆,窗户半开,并不如她想象中温暖。

       清清泠泠。

       “臣参见大王。”

       荪歌俯首作揖行礼。

       她心知,那个恍如惊鸿一瞥的人影就是秦王嬴政。

       “昌平君,无需多礼。”

       嬴政自他的王座上起身,亲手扶起了荪歌。

       没有唤表叔,没有唤右相,而是一声昌平君。

       这是嬴政第一次这般称呼。

       最起码,廊檐下的那番话,过他耳,入他心,掀起了波涛滚滚。

       近些日子,朝堂上的风声他并非不知,甚至还刻意纵容。

       荪歌余光瞥着秦王嬴政那张古朴的椅子,抿抿唇。

       不满意!

       这把其貌不扬的椅子怎么能配的上大王。

       “寡人有意命你徙淮阳。”

       淮阳,也就是郢陈,原是楚国故都。

       秦王政十七年攻下,改淮阳。

       荪歌坦荡自若“臣遵命。”

       “昌平君,寡人在咸阳等你归来。”

       “寡人在一日,右相之位就不会有旁人取代。”

       赢政宣昌平君前来,也只是为这一句。

       徙郢陈的目的,无需他多交代,昌平君心有成算。

       无外乎定民心维稳定固后方备粮草。

       郢陈,就是他伐楚的粮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大王,来年,臣能回咸阳探次亲吗?”

       荪歌很是冒昧的征求嬴政的意见。

       荆轲刺秦图穷匕见她都有幸亲眼目睹了,唐雎不辱使命能错过吗?

       她倒想看看传闻中的唐雎是如何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拔剑而起的。

       一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就能吓的秦王嬴政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这真的不是在羞辱嬴政吗?

       赢政的膝盖和脊梁,只在年少为质时弯曲过。

       后来,他一年又一年用鲜血用功绩重铸了自己的膝盖和脊梁。

       这是他亲手赋予他自己的尊严。

       宁死,不可屈折。

       “臣不想错过大王统一大业的任何一步。”

       见嬴政疑惑,荪歌解释道。

       韩赵已灭,燕国逃窜辽东不足为虑。

       下一个,就是魏。

       安陵国乃魏国附属,唐雎是安陵国国君的谋士。

       魏灭,就轮到这位在文学创作上被过分掺水的谋士出场了。

       若唐雎真如战国策所言,她敬对方是条汉子。

       否则,她也是会执笔写史书的。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她通通来一遍。

       嬴政失笑“这件事寡人可作不得主,全看昌平君的本事。”

       荪歌颔首。

       郢陈安,她自然可以暂离。

       “臣叩谢大王恩典。”

       回,定是要回来的,谁也无法阻挡她。

       “不如等风雪驻,再离宫吧。”

       殿外风雪不知何时下的更大了些,秦王嬴政与荪歌并肩立于廊檐下。

       “淮阳的风雪不会比咸阳小,昌平君当心。”

       冷风扑面,赢政蓦地开口。

       荪歌抬手轻抚去肩头的飞雪“风雪再大,心定则安。”

       赢政侧眸,威严冷峻的面庞染上了几分轻快。

       心定则安。

       他的统一大业亦如此。

       他也会坚定不移的成为昌平君口中功盖三皇德高五帝的千古一帝。

       只能如此。

       也必须如此!

       风雪渐渐停了。

       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可荪歌却觉得脚下的路再清楚不过。

       翌日。

       荪歌就带着随从,在天将将亮时,离开了咸阳城。

       尤记得她带着扶苏前往楚国旧地主持土的一幕幕。

       荪歌一走,大秦的朝堂上诡异的热闹起来。

       右相之位,就算是摸不着闻闻味也行啊。

       奈何大王君心似铁,油盐不进。

       就连最会做人左右逢源的赵府令都突然变得有骨气了。

       赵高:他这叫慧眼识珠!

       而芈华则开始了日日祈祷的日子。

       身家性命阖族荣耀皆系于父亲和大王的一念之间。

       再想得开,也止不住心发慌啊。

       尤其是大王还隔三差五的探望她一番,说一些关于父亲的似是而非的话。

       无喜,只有惊。

       越看,越像是提起屠刀前最后的晚餐。

       ……

       荪歌是在一个风雪夜到达郢陈的。

       雪映照着这座古老又落寞的城池分外明亮,好似千家万户齐齐燃起了烛火。

       长街旁的老砖上,溅着新旧不一的血迹。

       角落里,有新冻死还未被发现的尸体。

       白茫茫的雪并不能掩盖丑恶。

       长街很静很静。

       偶有巡逻的士兵,先是疾言厉色的训斥,而后在知晓她身份后,就躬身请罪。

       大秦的右相,在郢陈,能一手遮天。

       或许这也就是楚人不遗余力策反昌平君的原因。

       荪歌只觉得郢陈的空气都比咸阳压抑。

       不管,她绝对不承认这是心理原因。

       ……

       翌日。

       郢陈的大小官员,对她的到来表现出强烈的欢迎。

       上至郡守,下到小吏。

       接风宴,很是隆重。

       郡守更是扬言要唯她马首是瞻,盼她提携一二。

       荪歌进退得当的寒暄,没有冷场。

       她初来乍到,暂时也不适宜与地头蛇交恶。

       接风宴后,她开始真正的插手郢陈事宜,也隐隐有些明白追随了嬴政数十年的昌平君为何会毫无征兆的投向楚人。

       滞留在郢陈的楚人,是不算人的。

       确切地说,连牲口都不如。

       日复一日繁重的劳役,稍有不慎,轻则鞭刑,重则虐杀。

       一张张或老或少的面庞上,是麻木是绝望,比麻木绝望藏的更深的是刻骨的仇恨。

       不论是奉命迁徙至此的秦人,还是负责驻守的官员,皆视楚人为生死仇敌。

       对仇敌,自然要使尽浑身解数奴役折磨。

       而在楚人心中,也恨不得把秦人生吞活剥。

       是国仇,是家恨。

       不得已的屈服,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些楚人从未有一刻真正臣服。

       耳边响起的是哀嚎咒骂,空气里充斥的是血腥硝烟。

       直到有一日,断了一只手臂的楚人老兵不畏生死冲破守卫,只为站在她面前,掷地有声的质问她“昌平君,你身体里流淌的楚人血脉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