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与珞一宿没睡着觉,他就想不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文天祥、谢叠山,还有在钓鱼城的那个王应麟,这可是大宋文坛的领军人物,是大宋文人的良心啊!

       怎么就...就会一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几位相公先架空了再说?

       而且,这一夜,赵与珞反复复盘那条吃着饭,喝着酒,摆着poss,就研究出来的计策。

       结果发现,根本就没有漏洞。

       归国的这个诱惑太大了,陆秀夫他们对此没有任何抵抗力,十成十会着了道。

       第二天一早,赵与珞顶着两个黑眼圈,还是踹踹难安。

       倒是赵维和文、谢等人睡了个好觉,精神抖擞的从府中出来,个个穿着华丽,准备去面圣。

       而且,都还挺轻松,跟没事人一样。

       这让赵与珞一阵发冷,这伙人有点让成王殿下不适应。

       去皇宫的路上,赵与珞实在憋不住了,给赵维连使眼色,二人勒马落于队后。

       “怎么了?”

       “怎么了?”赵与珞咬牙切齿,“你小子这胆子也太大了!”

       赵维不明所以,“大吗?哪大?”

       还哪大?合着这混蛋小子压根儿就没当回事!

       赵与珞翻着白眼,“怎可把陆相拉下马来!?”

       “哦!”赵维无所谓道,“不算吧?顶多是让他先去管管后勤,等你儿子把事儿办了,他再回来就是。”

       赵与珞:“......”

       他发现有点不不认识这个混蛋儿了,怎么可能变的如此果决?说换相公就换相公?连犹豫都不带犹豫的吗?

       “你真的想好了?就算把陆相等人换掉,你就有把握改变当下的局面?”

       赵维摇头,“没把握。”

       “那你还敢做?”

       赵维:“可我知道如果不做,肯定不行!”

       直视亲爹,“如果扶桑这边不是十几万宋民,而是几十万、几百万,那没什么可说的,这个招数不行,那就换下一个。下一个不行,那就干脆不换了,不听话就打,打到服为止!”

       “可是,只有这十几万人,我没办法,也没时间让相公们一个招数一个招数的试下去。”

       “两年!”赵维向赵与珞竖起两根手指。

       “最多两年,忽必烈的大军就会进来。而且,到时可能不仅仅只有东瀛在等着他,还有钦察汗国。”

       “尽管元军会被东瀛和钦察汗国拖住脚步,可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彻底挡住元军,是一定要做出反应的。”

       “如果这两年间,我们还没在这里稳住阵脚。甚至光稳住阵脚都不够,必需把印第安人组织起来,对元军进行阻击。”

       “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要么灰溜溜地放弃扶桑,要么继续往南逃!”

       “父亲大人,别抱任何侥幸心理!也别觉得我们有新船有新炮,可以对元军造成碾压。”

       “可靠的情报,忽必烈已经集中保定匠城的数万工匠,在全力仿制小炮了。尽管还没成功,但那可是集中的南北汉人、色目、蒙古,还有东瀛的顶尖工匠,而组成的匠城啊!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真的造出大炮。”

       “至于一窝蜂,那东西根本就没有技术含量,都不用特意去研究,见咱们用一次,最多一个月就能装备到船上。”

       “到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况且......”赵维神情凝重,“你知道,为什么在巴蜀,我们没和速不答有过一场正面的接触吗?”

       赵与珞愣愣地着着赵维,“不是你们制定的战术好吗?”

       “错!!”赵维掷地有声,“战术是被逼出来的,是因为不敢!!”

       “我手底下的兵再精锐,也不敢和元军打正面。文相公、谢先生也不敢制定那样的战术,这是几十年被元人打出来的毛病。”

       “我们都不敢,底下的兵将就更别说了,元人在气势上就胜我们一筹。”

       “你别看现在新崖山朝气蓬勃,可是爹,你敢保与元人对上的时候,他们不会怯战吗?别忘了,就在五年前,这些人被围在崖山海湾里,宁可自杀都不敢一战。”

       赵维瞪着眼,一股不容质疑的威严之气从骨子里透出来。

       “所以,我没时间和他们讲道理,更没时间哄小孩儿。听就听,不听...也得听!”

       “......”

       赵与珞不由得脸色一白,这真是我儿子?这小眼神?这小气势?传说中的王霸之气啊!

       行啊,出息了!可你跟谁瞪眼呢?

       眼珠子一瞪,绝对比赵维还大。

       一巴掌甩过去,“给我憋回去,反了你了?”

       “呃。”赵维被甩的直缩脖子,立马认怂。

       没控制住。

       赵与珞很是满意赵维的表现,“嚣张什么?你嚣张什么?到什么时候,我都是你老子!”

       说完,一扬短须,夹马而行,追着文、谢等人而去。

       留下赵维一个人在那无比蛋疼,小声吐槽,“这老家伙,得赶紧给他寻个老婆压压火气,都快变态了!”

       “噗。”

       却是被从身边经过,坐在马车中的王瑜听了个真切。没忍住,笑出了声儿。

       王瑜也是新鲜,哪有这么说亲爹的?

       “笑甚!?”赵维正一肚子火没处发,“爷被人收拾,你还笑得出来!”

       王瑜一吐舌头,缩回了车里。

       ......

       ————————

       扶桑大宋皇宫,位于新崖山以北20里,原本是初分军屯时期,禁军和皇家监造处的所在。

       后来,随着各机构和民间设施的不断完善,新崖山城不断向北扩张,而皇城则有意向南,逐渐两城合并,成为一体。

       而今日面圣,一共有两件事:

       第一,当然是把谢太后的那两道旨意,亲自交到赵昺手中。

       第二,则是把在四川的详细情况,向众人做一个汇报。

       当赵维一行来到皇宫前一里之后,便下马步行。

       以赵维为首,擎旨在前。文天祥、谢叠山等人随行其后,向皇官而去。

       而皇宫宣德门前,当世官家赵昺,在杨太后、俞太妃,以及一众扶桑臣僚的陪同之下,盛装迎旨。

       朝礼细节无需详表,总之,比昨日在码头上繁琐得多。

       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最后,赵维高宣先帝赵显旨意,传国于弟昺,承耀大统。

       赵昺接旨,并下召下月初九黄道大吉之日,携朝祭天,告慰祖宗上苍。同时,上置赵显为太上之皇的朝仪。

       赵维最烦这种繁琐礼仪,早就不耐烦了。

       倒是对面的赵昺,五年不见,再不是当年那个奶娃娃。已然十五岁,高了不少,看着只比赵维矮上一头。

       而且,持礼有度,处事不惊,真有点官家的味道了。

       要不是其间和赵维对上的时候,不着痕迹的挤眉弄眼,赵维都不敢相信这是他大侄子。

       好吧,赵维看那调皮小子的怪诞神情,就知道,还是当年那个熊孩子。

       接过了旨,依例,诸臣要入见议事。

       可是,赵昺那一身行头乃大祭大朝专用,站着还行,坐都坐不下。于是,又要回去换衣服。

       诸臣入大庆殿,等侯官家再临。

       大伙儿一边等一边闲聊,都站了好一会儿,却是放松的很。

       其间,最受人瞩目的,自是从大宋过来的这几位。

       无论是相熟,还是陌生,都礼貌性的上前寒暄问暖。有的还要留下来,听一听故土近况。

       对此,赵维也好,文天祥也罢,自无不可。

       与扶桑朝臣热情交谈,陆相公和江钲也围绕左右,一片融洽。

       陈宜中也想上前,他和谢叠山有些私交,也有上前的理由。

       可是,宁王在那,他就不想去了。

       那小兔崽子忒坏,陈老爷子可是很记仇的。

       百无聊赖,陈宜中干脆找到刚从那边撤回来的苏刘义,还有驸马杨镇。

       三人聚在一处,陈宜中直接对杨镇道:“老夫提的那个方略,驸马早间看过了,一会儿众议之时,还望多多帮衬。”

       杨镇自无不可。

       他这个驸马,放在从前那就是个摆设。官家除了聚餐和祭祖这两件事儿带上他,平时就没他什么事儿,更没机会上朝议事。

       如今到了扶桑,用人之际,倒不像从前那么虚吃俸禄。

       但是,杨镇也有自知之明,一般情况下,他从不主动开口。

       像这种相公们出彩的时刻,他更是不参与,顶多当个捧哏的。谁的意见靠谱,他就支持谁。

       苏刘义一听,好嘛!?你们两个串连起来了?

       “什么方略?说来听听。”

       “你!?凭什么?”

       陈宜中还挺傲娇,咱俩是竞争对手,跟你说得着吗!?再说了,要不是你祖祖祖祖爷爷是苏东坡,这有你什么事儿啊?

       “切!”苏刘义闹了个大红脸,“我还不乐意听呢!”

       说完,大袖一甩,走了,找陆君实玩去了。

       杨镇看在眼里,有心劝慰,对陈宜中道:“苏相一番好意,陈相何必呢?”

       没想到,陈宜中来了句,“放心吧,一会儿自己就溜达回来了。”

       甚是笃定道:“苏任忠这个人啊,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记仇。什么事儿都不当真,没什么心眼。放心吧,他不会在意的。”

       另一边,苏刘义正小声和陆秀夫嘀咕呢,“陈与权憋着坏呢啊!“

       陆秀夫,“什么坏?”

       苏刘义,“刚刚,我试探了他一下,想看看,他琢磨了一宿到底琢磨出了什么。可这老货不肯说,依我对他的了解,这是心有成竹啊!后路都不留的。”

       陆秀夫皱眉,“也好!与权要是真能想出好办法,也是国朝之幸。”

       “好什么啊?”苏刘义一挑眉,“国朝之幸,却是你陆君实的不幸喽!”

       陆秀夫,“此话怎讲?”

       苏刘义,“你看不出来啊?陈与权一直用资历压你一头,最看不惯就是你为首相,他为副相。这回压你一头,以后你还抬得起头来吗!?”

       “我.....”陆秀夫脸都青了。

       他本来没当回事儿,让苏刘义这么一说,怎么那么膈应呢?

       哭笑不得,“你这小人,却是坏了点吧!?”

       他和刘苏义私交甚密,说话自然亲近也不用顾忌。

       却不想,苏刘义根本就没把被骂成小人当回事。

       “你自己想吧,反正我是没关系。我在枢密院,他又压不着我。”

       陆君实想骂人了,你能再坏点吗?有你这么拱火的吗?

       “放心!”苏刘义挑眉一笑,“要不要我再去给你探一探?”

       陆君实想说“不用”,可话到咽喉,憋了半天,“快去快回!”

       “遵命!”

       ......

       那边,陈宜中看苏刘义在陆秀夫那转悠了一会儿,又回来了。

       不由得意,对杨镇道:“看见了吧?果然回来了!”

       杨镇无语,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等到苏刘义到了近前,陈宜中还是故意板脸,“你回来做甚?”

       苏刘义老脸一红,“好奇,给我说说呗!”

       “哼!”陈宜中摇着头,一副拿你没办法的样子,“真想听?”

       “真想!”

       “那就说说!”

       于是,把自己想了一宿的方略说给苏刘义听。

       听的苏刘义连连点头,最后点评,“比陆君实的强!”

       陈宜中自是大喜,乐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结果,苏老爷在陈宜中这呆了一会儿,回到自己的位置,朝身边的陆君实嘀咕了一句,“你稳了。”

       陆秀夫,“善!”

       噗!!!

       赵维一直在边上看着苏刘义两头跑儿,至此终于没憋住,喷了。

       对亲爹来了一句,“都...都这么活泼的吗?”

       他是真没想到,赵晔的老丈人还有这样的一面?结果把赵与珞说不好意了。

       毕竟他也是留在扶桑的人,扶桑的人在归宋的人百前这么丢人,亲爹脸上也挂不住啊?

       干笑一声,“你,你也知道的,扶桑就这么点人,就这么点地方,平时...平明憋闷了些,相公们是来回逗趣呢!”

       也只能这么说了,赵与珞心里是什么想法,只有他自己清楚。

       实在是...太丢人了!!

       你们看看人家,人家三老一小,四个人吃着饭,喝着茶,就把你们给办了。

       你们倒好,还窝里闹着玩呢?

       结果,正吐槽着,江钲犹豫再三,靠了过来。

       “宁王殿下......”

       江钲是来找赵维的。

       赵维自不敢怠慢,“江帅有事?”

       “这......”江钲犹豫了一下,“殿下在四川所行艰难吗?”

       赵维,“还好吧?一会儿官家上朝,我会做一个详细的奏报,江帅细听便是。”

       “嗯。”江钲点了点头,又是犹豫半晌。

       赵维一看,“江帅还有别的事?”

       “确有一事。”

       “哦??”

       “钲有一请,还望殿下帮忙!”

       “请讲!”

       “殿下可否与官家说一说,调我回宋,钲想回去抗元!”

       “哦!!!”赵维长哦一声,意味深长啊!

       一旁的赵与珞痛苦地捂住了老脸,没脸见人了!

       这又来了个二傻子,没等人家下套,他自己就钻进来了。

       结果,江钲还没走,前排的陆秀夫听见了。

       陆相低头一怔,略有沉吟,骤然转身,“君实也想......”

       “你想个屁!”赵与珞实在没绷住,恶恨恨地剜的陆秀夫一眼,没救了!!

       都没救了!

       就这水平?怎么和人家斗?

       “圣人驾到!”

       陆秀夫身子还没拧回去,传旨大官一声高喝,昭示赵昺上朝。

       众人急忙各自归位,恭迎官家。

       回身之前,陆相公还不忘对赵维重重地来了一句,“拜托了!”

       赵与珞:“......”

       ......

       ——————————

       不得不说,陆秀夫和江钲选择在这个时候请缨归宋,完全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与忠诚。

       他们想奔赴前线,想为这个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但是,你们太天真了啊!

       那混蛋小子是不会让你们回去的啊!他只想让你们交出扶桑的权力。

       赵与珞都替二人觉得不值,一片赤城,却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

       其实,赵维也有点于心不忍,但他没办法。

       正如他之前对亲爹说的,他没时间和这些人讲道理,也没时间哄着来。

       因为观念这个东西,道理一时半会儿是讲不通的。

       赵维想把他的思维方式灌输给这个时代的士大夫,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至于文天祥、谢叠山等人为什么能懂得赵维的思维,甚至和他一起站到了儒家理学的对立面?

       原因很简单。

       他们是先了解了赵维这个人,从而接近他的思想,最后再到认同。

       而且,这些人是和赵维一起出生入死,一起经历过风雨的。

       况且,四川那个情况,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特事特办。把儒学放到一边,先生存再说。

       最后活下来了,活的还挺好。

       大伙儿才发现,像宁王那样思考问题好像没错,而且更有效。

       文天祥等人是先实践,看到结果之后再讲道理。

       而在扶桑不同,不夺权就没法实践。而没有实践的道理,说服不了陆秀夫,甚至连亲爹都说服不了。

       怎么办?只能耍手段,先把权拿在手里再说。

       等有了权,可以实践了,最好在做出成果后,再去和陆、江等人讲道理,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而更重要的是,赵维可以从先实践,再讲道理的这套反流程之中,节省大量的时间。

       此时,赵昺郑重上朝,杨太后落坐垂帘之后。

       君臣见礼,赵昺也念完了台词,俯视下首,询问中原实情。

       本来,这事应该文天祥或者谢叠山出班回禀。

       但是,两人都没动,赵与芮也没动,唯独赵维清了清嗓子,出班上奏。

       “启奏陛下,四川之务,需从头说起,且听我细细道来。”

       至此,文天祥等人把手一抄,老神哉哉的一闭眼,只看宁王开始他的表演。

       呵呵,他们不上前奏禀,自然有不上前的道理。

       你要说奏报,这老三位谁出来都比赵维字正腔圆。

       可是,你要论说书讲话本儿,那十个文天祥也比不上一个赵维啊!

       赵维上去就是去说书的,把这几年在大宋的经历说的越精彩越好,把四川说的越昌盛越妙。

       不这样,或许陆秀夫和江钲愿意回来。可是,不这样儿,怎么能让陈跑跑,陈与权上钩,甘心情愿的回大宋呢?

       ......

       大殿之内,赵维从入大都开始,讲到见文天祥。

       “陛下是不知道啊,当时北兵司几十个暗哨,还有大内太监阿丹在场,我一见,文公那副凄惨模样,眼泪就下来了,元人怎可欺我国相至此?

       可是文公厉害啊,一搭眼就知有内情。立时就一声喝骂,把我给骂醒了。然后,这么这么这么,那么那么那么....”

       从见文天祥,讲到洗劫保定府。

       从洗劫保定,讲到剑阁入蜀。

       “当元卒卖给我们兵器时,我都傻了,这么生猛的吗?”

       “可是,一进四川才知道,手里没家伙,你敢进四川?早就喂老虎了!整个四川,十户九空,虎狼啸于市,那等惨状...就别提了!”

       “当时,我这心就凉了半截。此等荒凉之地,哪是栖身之所啊?”

       “可是,张帅却告诉我把心放肚子里,走你的便是!”

       “你们猜怎着?”

       赵维这不当王爷,也能当个说书匠糊口,把满朝文武的胃口都给吊了起来。

       赵昺都快把脖子伸到赵维怀里了,赊着半个身子,“怎么着?皇叔快说!!”

       赵维环视全场,“张君玉说完此言,本王尚且不信。可是没多久,便到了......”

       “到了哪!?”

       赵维用上了单田芳老爷子独有的粗缓语调:

       “到了巴州...恩、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