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民族之见,忽必烈绝对算得上一位好皇帝。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这应该是古往今来最开明的一位君主了。

       在大都的朝堂上,有蒙古人、契丹人、阿拉伯人和白人,有女真人、高丽人,也有南北汉人。

       尽管蒙古军事贵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可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忽必烈能够在贵族利益和各民族之间努力的寻找平衡,已经十分难得了。

       然而,这些还不够,因为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同于以往征服的任何一片领土。

       这里是中原!

       他深深地明白,若想在这里实现长治久安,一统万代,光有包容是不够的,还必需得到汉人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而谢叠山、文天祥、王应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人。

       “谢爱卿顺应天命,报效大元,乃盛世昌平之象。朕感恩戴德,定不负诸位爱卿的重托!”

       一番话说的极是敞亮,也是忽必烈的心声,一点都不虚伪。他是真想善治中原,传华夏正统。

       殿中文武听得自是振奋,齐拜君上,谢恩明志。

       接下来,是六部奏报、诸省军政的汇报,忽必烈细听静思,一一提出意见,再交由臣子众议。

       其间不分蒙汉,无论贵贱,一派祥和开明之态。

       等到杂事做罢,忽必烈傲然一挺腰身,挥手让殿直大监朗读一篇文章。

       臣子们侧耳细听,《告江南万民书》?

       众人面面相觑,这,这是谁写的啊?好大的学问,也好大的胆子!

       文中言辞甚美,一听就不俗。洋洋洒洒以汉人之心告劝江南汉人,学问那是好几层楼那么高。

       但是,胆子也是真大啊!

       怎么说呢?

       告民书这种东西,别看元朝已经实控南方数载,可是却一篇都没发出去过。

       因为,写这东西的条件太苛刻,蒙古人写不合适,汉人写又顾虑太多。

       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傻子。

       你想吧,写出来容易,发出去难,如何收场就更难。

       百姓如何看待?将来如何落笔史书?后世是遗臭万年,还是颂德歌功?

       任谁也没有胆量去碰触华夏文化之中最敏感的“名声”二字。

       说白了,有的人想写,可没那个资格;有的人有资格写,但却没那个胆量。

       连王积翁、谢昌元这种铁杆汉奸,也没那个胆子拿自己的名声冒险。

       留梦炎倒是有胆子,也有名声,可惜...可惜被某人一句话就给干躺了,也没资格出这个风头。

       当然,这是后话。且先不说。

       总之,能写告民书的人不多,敢写的就更少。

       所有人都在好奇,谁人如此生猛,把这玩意搬出来了?

       结果,大监念到最后,署名居然是——谢、枋、得!

       列于前班的王积翁眼珠子没瞪出来。

       留梦炎更是暗叫一声,“完了,这特么是来砸场子的!他这个翰林承旨怕是地位不保了。”

       谢叠山写告民书,威力犹在所有人之上。

       如果说,留、王之辈一份告民书发下去,相当于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那叠山先生的就得叫原子弹了。

       旧宋江山,比他有分量的绝不超过一个巴掌。

       也正因如此,满朝文武看着叠山先生的眼神儿都变了。

       原本大伙还奇怪,谢叠山的名号再大,也不可以一来就进翰林,仅次于留梦炎吧?

       原来,是有了这份告万民书开路。

       那就不是仅次留梦炎的问题了,不用想也知道,很快就要取而代之了。

       一些蒙古贵族看到这里,甚至对叠山先生心生鄙夷。

       暗道,“南人的气节呢?都给了文天祥一人吗?有如乞食之犬豕,丝耗不要颜面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一份告万民书念天下,谢叠山在元廷之中的地位算是彻底稳固。

       忽必烈当然也是龙颜甚悦,命人将这分告书传发江南、湖广等地。

       而此文一发出去,叠山先生就再也无法回头了。

       此议就此罢过,接下来又是一件大事,便是张弘范远攻日本的准备工作已然就绪。

       日前,忽必烈特批钱粮以作军用,算是补上了元军补给不足的唯一短板。

       接下来,便是择期渡海,还有怎么攻打的战略方针。

       在这个问题上,看似没有争议,毕竟忽必烈大军就等一声令下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居然还有争论,而且还挺热闹.。

       主要还是王积翁、史权这些汉官的的软弱劲儿上上来了,居然劝忽必烈别打,派人去劝降。

       把忽必烈气的啊,又不好发作。心说,朕的使臣都让倭国给宰了,还派?

       结果,王积翁上头了,自荐为使,要出使东瀛,劝降天皇。

       对此,一众卯足了劲儿的蒙古将军当然是嗤之以鼻。连留梦炎都见风使舵,主张大军压境,扬我天威。

       伯颜、阿术这种暴脾气的差点当殿揍人。大骂王积翁胆小如鼠,妄为元臣。

       吓的王积翁、谢昌元等人再不敢多言一句。

       忽必烈在高位上看着,未曾插手。这个时候,就要上下一心,王积翁的观点虽然有道理,大元国力尚弱,何必劳民伤财。

       可是,王积翁有一点没说对,与劳民伤财比起来,扬大元国威,追击远逃残宋,才是重中之重。

       和这一点比起来,花多少钱,死多少人都是值得的。

       瞥了眼老神哉哉的谢叠山,忽必烈心中好奇,不知这位新上任的翰林学士对此务有何意见?

       淡然一笑,“谢爱卿,你怎么看?”

       殿上为之一滞,目光齐齐落向谢叠山。

       只见谢叠山短暂错愕,出班上礼,“臣以为,都有道理。”

       “......”

       “......”

       众人无语,忽必烈也是无语,等于没说。

       哭笑不得,“朕的意思是,谢爱卿倾向何法?”

       这是把他往绝路上逼,必须表个态。

       叠山先生想了想,“臣...还是那句话,都有道理。”

       忽必烈皱眉,显然不喜欢这个答案。

       声音渐冷,“那爱卿说说,怎么有道理?”

       叠山先生一笑,“陛下莫急,且听微臣细说。.”

       “臣觉得,东瀛杀我使者,辱我国威,发兵讨之自是应当。”

       可是,攻伐三岛目的何在?是绝其族裔?还是借地为港,使之成为我大元东击海外的一处前出之地?”

       “这......”忽必烈陷入沉思。

       说起来,东瀛如此不堪,他当然要绝其苗裔,威震四方。

       可是,真要那样吗?做为皇帝显然就是不理智的了。

       谢叠山说的对,攻下日本最大的用处还是成为前出之地,为寻找残宋,兵出海外做补给之地。

       “爱卿的意思是......”

       “微臣的意思是,若陛下有意后者,自然是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获更为划算。所以,王尚书和谢尚书之言,也全是为陛下着想啊!”

       这话一出,不但忽必烈暗暗点头,连王积翁和谢昌元也是感激不尽。终于有人为他们说一句公道话了。

       而谢叠山话还没说完。

       “微臣以为,肃师百万伐贵劳军,怀柔不战亦不足以扬威。所以,何不双管齐下?

       一面出兵讨之,让东瀛知我大元雄心,尝我兵戈之利。

       另一面,也派使臣随军,在适当之时宣讲陛下仁德,招降倭国。不但可省军力国力,也可达成所愿,何乐而不为也?”

       先生说完,便退回班中,留下满堂寂静。

       良久,王积翁猛一指谢叠山,瞪着眼珠子,一脸的委屈,“臣下就是这个意思!”

       而忽必烈也在王积翁的哀嚎之中回过神来,大赞。

       谢叠山就是谢叠山啊,实乃大才神人也!一句话不但化解了朝堂矛盾,而且还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善也,大善也!”

       忽必烈连连感叹,眼见时辰不早,“那今日就议到此处,诸卿退下吧!叠山先生且留下,朕有话要说。”

       得,都不是爱卿了,尊为先生喽!

       ......

       ,

       ————————

       感谢一下“悼武华夏”这位书友,特意加了qq好友,聊了很多,启发很大。月月虚心受教,感谢感谢。

       另外,想多说两句,大伙不急,你们看到的这些成文的章节,全都是铺垫章节,真正的故事要到赵维离开大都之后才能展开。

       是一个和你们想像中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不会让大伙儿失望。

       另:求推荐,求收藏!